道家元精元气元神-道家元精怎么产生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

神有识神、元神、本神;气有炁(元气)、气;精有元精、阴精;请问神为什么有三而其气和精只有二

一、识神。

道教认为识神是人认识世界和操控身体行动的意识体,它属于后天的意识。

《太乙金华宗旨》中记载识神是依靠魄而存在的,是一个有形的凡心,它作为整个身体的主要核心,饥饿、困倦、乃至生气、厌烦、悲伤等,都是由识神感受到这些负面的情绪。

在与外界的直接接触中,识神也建立起分辨自我与外界不同的认知,由此也有识神对应的产生出欲望,并转换为动力,促使人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二、元神。

在神话引领域中一种高于肉体而可以单独存在的某种物质,它是通过修行人修炼而逐渐形成掌握的可以控制魂魄的物质,它也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一切精华。在人类现有的能力下无法考证这种物质是否存在。

就本质而言,元神并非‘超自然力量’。

元神与身体共存,失去了身躯的容纳,元神无法在五维以下的任何时空中存在,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削弱,直至破散。在道家的认识中,元神是人一出生就拥有的。

元神泛指人的潜意识,是一个人的人格存在的根基。所谓意念周天,便是逐渐唤醒元神,使“真实的自我”从表意识的“牢笼”中解放的一种效率极差的方式。而狭义上的元神,专指修道者达到“炼气化神”境界时,所产生的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感官。

这种感官,是人类出生以来就有的,是智慧生命的特征。这种感官,来自于元神,它是完全科学的,没有任何神秘色彩,是人类最基础的本能之一。想要让元神苏醒,重获这种感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各方面的素养。

所以,从古到今所有修行有成之辈(无论是道佛儒还是基督徒),都拥有大智慧,让人感觉非常超然,又和蔼可亲的原因了(通过元神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周围的大多数事物,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想后天修成“五眼六通”,必须唤醒元神。

扩展资料:

初学丹道,都知道元神,识神。

一、我之本来面目见性方见元神。

吕祖太乙金华宗旨说,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又说,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学人但能守护元神,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

这里吕祖讲的很清楚了元神就是我之本来面目见性方见元神。

元神即道,即真性,即本我。

神为人身“三宝”之一,先天之神又称“元神”。

元神是先天就存在的,也就是人的潜意识。

二、一个是先天一个是后天。

识神是由出生开始,周围环境以及教育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个自我,人的一生都是自我在左右。

修行是在放弃自我,显示真我的过程。丹道都是以元神主事,真意为用,集合精气神合一返本先天无极。

不得不感叹造物之神奇,明明出生时懵懵懂懂,晶莹剔透,了无杂质。你看婴孩的双眼灵动而清澈。随着人的成长,这个重新塑造的我左右着你的一生,而出生时的我就逐渐蒙蔽在这个我之下,不见天日。

所以说,识神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存在个人主观的意识。

他们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先天一个是后天。

三、元神即道。

真意有唯一性与专注性,唯一的一种意识形态。

按经典元神即道,道理解了就得道了,所以我们只能用现在人理解方式阐述。

其实我们平常打坐让元神主事,元神什么时候出现?只有入静之后才出现,你有没有发现那时候人是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状态。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这里指的是元神、元精、元气,也就是修行的三要素。

修行首要明心见性, 然性有二:有气性,有真性。气性不除,则真性不见,仍不免事物之应酬,一时烦恼心起,化为凡火,热灼一身,而真性为之消灭焉。

四、无欲念游思,内无有一物。

真意者:即此一“觉”后,持此一“觉”之意。

禅宗云:“何谓无念?无者,无妄念,念者,念真如”。

觉后意动,此意与觉是一是二,有别亦有同。

意发间,无欲念游思,内无有一物,此时之意谓之真意。

有别,一觉,一意而已。

真意,即一觉后,持纯无二已。两两相感,两两相识。

若同一行路之人,于大道一往至前,无游念于寻岔路,此即真意。

若云之行于淡然,风之行于清无。

虽“道法自然”,若任其自然放任于而漫不经心,则堕于顽空。

若执于有作,则入于魔,害人害己。

故曰:“顺其自然,勿忘勿助,绵绵若存”。

真意有二,经谓:一称作已土,一称作戊土。

知静之时乃已土,知动之时乃戊土。

此为不持之持,不守而守,方明其涵。

如行者稍有测度,摸拟之心,则得之非真。

二土成圭丹经谓之刀圭妙药,得此妙药则大丹可期长生有望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识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元神

三昧真火的解释

在道家,神有识神元神之分,何为元神?儒家言太极,道家言真神,本神。佛教言本来面目,舍利子。气有先天元炁,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有五谷之精微,人身营卫之气等等。精有先天元精,后天浊精之别。三宝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别。

道家中"三元",指的是什么意思啊?

道教谓元神、元气、元精函藏修炼能生真火,谓之三昧真火。《药王救苦忠孝宝卷·思藐救白蛇》:“ 孙思藐 虔诚 参道,每日家收丹炼药,时时下苦,将五气一处烤,将六门紧闭牢,三昧火往上烧,炼就了 无价之宝 。”《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我不免放出三

请教一个道教修行上的问题!

三元

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隋唐以后又衍化

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延续至今。

道家著作原无“三元”之说,但是古历法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

三元日,因为此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此“元”当系开始之意。古术数

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一百八十

年为“天地一变”之周始,合称“三元”,此“元”又是单元之意。早期道教太平道

有“三统”神学思想,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

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

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

疑矣。”其时尚无三元之说。《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引《典略》称五斗米道“请

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

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也未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大约在北周末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三元”一词才见著录。该书卷

二十七《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检布经》称,受佩“三元玄坛玉检紫文”之人,

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軿,上升三元之官”。该经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

类,全称《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该经所称“三元”,指的是天、仙、地,即上元

玉检检天大录、中元玉检检仙真书、下元玉检检地玉文。附有《三元内存招真降灵上法》,

其内存之神为“太素元君”以及她的三个女儿,紫素元君、黄素元君、白素元君,三女

神又合称为“三素元君”。故上清派的“三元”并非指天地水三官。《无上秘要》卷

五十二有《三元斋品》,认为从道之人“生长流俗,五神诤竞,尘深罪秽,永不自觉,

与罪同长,山海弥积,前生至今,不知缘来,凡以几劫,逮及今日,罪结天地,在何簿

目,为三官执举,拘逮地役,虽自修厉而无感彻,真灵不降,众魔所伐,致思念不专,

五神飞越,常恐一旦归命幽壑,弥沦万劫,终天无拔”,因此必须以三元大庆吉日,

“清斋烧香,首谢前身及得今日积行,所犯天所不原、地所不赦、神所不哀、鬼所不放

亿罪兆过”。据此,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唐初编成的《艺文类聚》卷四“七月十五”条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

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

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

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

众苦,得还人中。”《艺文类聚》所称道经乃《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道藏》收入洞玄部本文类。该经有题解和注释,作者不详。注称:“三元者,元,本

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题解称:“一切众生,生命籍,善恶簿

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

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

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中,叙述更细,称天官有三宫三府三十六曹,地官有三宫三府四十二曹,水官有三宫三

府四十二曹,三官共有九宫九府一百二十曹,专司记载人的生和功过,“责役考对,

年月日限,无有差错”。该经还称:“人身中亦有三宫六府百二十关节,三万六千神。

人身行恶,身神亦奏之三官;

人身行善,则度其仙名。生罪福,莫不先由身神影响相应乎自然也。”这就将

天神和人身之神联系起来,成为对于人的善恶行为的监察系统。

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五十六《元气论》称:

“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

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将人体的三丹田称为“三元”是道教内丹术的说法。

《参同契》称“含精养神,通德三元”。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注“三元”为“上中下

之三田也”。宋曾慥编撰的《道枢》卷三十有《三元篇》,其“三元”所指“上元者,

首以上属焉;中元者,首之下脐之上属焉;下元者,脐之下腰之上属焉”。“人有三元,

三元塞则六气乱矣”;“三元之中,中元其最尊者也”;“上气入既足,若动而不动于

恍惚之间,自然结成寄于气海,故中元注于下元之珠,元气斯定矣。中元者,阳也,雄

也;下元者,阴也,雌也”;“中元守乎下元,左白右黑,合而为一”;“外气不入,

内气不出,与天地同和,其寿无涯焉”。张伯端《悟真篇》卷上有“四象五行全籍土,

三元八卦岂离壬”句,董德宁注称:“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

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之三物也。”这就将内丹修炼同道教教义中的宇宙生成

理论联系在一起了。现代道教著名学者陈撄宁还在《黄庭经讲义》中称“三元”为元精、

元气、元神。

另据《云笈七箓》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元”又有宇宙和道教经籍起源的意

思,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

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

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三元中又分别化生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

三君分别居于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此三君各为道教教主,即

三洞之尊神。“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

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由此衍生

出道教三洞系统以及包括其中的各种道教经籍。

元气,元精,元神,怎么相生

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其含义为:

1、「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时所射出的精液。

2、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所以,写作「炁」。从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点,表示火在下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

3、「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

4、精、气、神的生长,是以元神观照,将「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即练气化精、练精化神、炼神还虚,形成元气充足、元精培补、元神增旺的生命体征,从而使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

虽然我也不太懂,但是我知道人的元气是人体先天的根本,有先天元气和后天元气,先天是自带的,生来便有,并且有一定的量,后天的是我们吃的五谷带来的,通过后天五谷的气来滋养先天元气,包括元精也一样。

元精可能是元气的一种转换,俗话说嘛,在消耗元精的基础上其实也在消耗本身的元气,它们是互相连带的,一旦元精射空了那么身体里的元气基本上也差不多没有耗尽了,那么人一旦没有了气的滋养就一定会脏器衰落而亡。

元神估计就是你自身的神识或者称作灵魂把,每个人的元神强度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有的人一生做善事从来不纵欲,元气充足,元精饱满修的好那么他自身的元阳就会迅速上升能量就高,能量高起来那么元神也就会壮大,一旦他将来寿元到头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元神因生前元气保持的不错能量也高元神就会很自然的向上飙升,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得道成仙吧。反之,如果一个人纵欲过度,阳气大损,元气都耗没了那么他的元神就会非常的弱小,阴气上升,什么邪物都能够上身,后元神立刻就会堕落下去,不是鬼道就是地狱,并且元神浑浊不堪,生生世世也很难再恢复之前元神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