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是李时珍-李时珍首先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原因
但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明中期。以『黄帝内经』为依托的主心说占据主流,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大都认为人用心思考。直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主脑说抬头。明末清初时期,有医学家结合西方医学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主脑说。清代医学家、解剖学家王清任在道光年间提出了『脑髓说』,明确在他的著作『医林改错』中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以上更详细的过程可以参考论文『中国古代的主脑说与主心说』,作者燕良轼。
以上可以看出,中医发展到晚清,已经认识到身体器官的一些机能。至于"人用脑思考"什么时候被广泛接受,并被用于语言习惯中,答主还是倾向于再往后点,也即"头脑思考"深入人心以后。
"多动动脑子",在民国说不定是个新潮词呢,毕竟到今天我们还保留着"多用点心才能知道古人心里在想什么"的语言习惯。
古人认为大脑是干什么用的?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三)
1、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4、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四)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17、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24、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25、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26、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2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
发展的思维方法包括哪些
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已经有了对脑的功用的认识。脑为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6?1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6?1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至于脑的作用,已粗略地见于《灵枢?6?1大惑论》中。明代李时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至汪昂《本草备要》则更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后来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又进一步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为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王氏将诸感官功能谓为灵机,统归于脑,可算是中医书籍言脑功用最全面的了。
心主血脉的基本条件?
人类对于方法的认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思维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又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同时伴随和包含着一部思维方法演进的历史。这部思维方法演进的历史,不但包含在科学的发展史中 ,而且包含在政治 、经济、文化、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及军事等具体部门的发展史中。人类从古到今的方法观,既有传承,又有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对已有思维方法进行扬弃的过程。
恩格斯曾经指出:“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页,第46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同时,他又说,每一时代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同上书)。21世纪面对已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我们急需建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思维方法。当我们着手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正如恩格斯说的,“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必要的”。回顾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并从人类思维方法的历史发展中寻找具有规律性并可资借鉴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思维更适合于时代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思维所具有的不同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把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大的历史阶段去考察。科学思维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科学思维方法都经历着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由各种科学方法组成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也经历着历史的演变,呈现历史阶段性的特点 。古代科学 ,近代科学,现、当代科学不仅是科学水平、科学体系和结构上的几个阶段,也是科学思维方法上的几个阶段。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无论就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还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说都具有历史的性质,必须作历史的分析和考察。
一、古代社会人类的思维方法
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地球上的人类已存在了几百万年,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所产生的人类原始思维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具体性和直观性,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进入古代社会,人类的思维比起原始社会有了很大发展,并有了和原始思维很不相同的思维特点。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人关于方法的论述,可追溯至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时期。西方国家关于思维方法的最早 、最高的成就,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欧洲巴尔干半岛南端的小国希腊产生的。古希腊罗马时期所形成的科学思维方法,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发源地,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较系统提出科学思维方法的代表性人物。?我国在西周时期的史伯最早提出,“五行学说”,即世界万物由水、火、木、金、土五种要素组成 ,五种元素相生相克 。同一个时期产生的“阴阳说”则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是说,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事物生长,衰亡的本质,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八卦”说又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不同排列所导致的。
上述阴阳、五行、八卦的思想,虽然不无神秘色彩并有许多非科学之处,但其中确乎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它们是中国古代先哲关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的最早期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方法观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中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数学、天文学的发展。它们成为不同于古希腊哲学体系的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体系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史和科学 技术史上 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以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先导,诸如冶铁术的发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把手工业技术规范化的著作《考工记》的产生,天文学中四分历的使用,十进制和筹算制度的完善,《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等等 ,这一切的进步推动了诸子百家争鸣 ,也促进了思维方法的发展。
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荀子的思想方法,他在《天论·劝学篇》中提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强调,人自身的能力有许多局限,要克服这些束缚和局限,必须善于借助于客观条件,扬长避短讲求正确的方法,运用得力的工具和手段,人的能力就可以增强,聪明才智就可以得到发挥,就能够“制天命而用之”。在公元前3世纪,当人们还不能摆脱对自然的膜拜 、畏惧与屈从的时候,荀子就积极倡导人们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的力量,认为只要善于学习、方法得当,就能做到“人定胜天”。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方法,无疑对于人们放弃对“天”的消极依赖,积极研究与发展胜天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论及人的修养时 ,荀子也作了精辟的论述 ,他说:“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 ,莫径由礼 ,莫要得师 ,莫神一好 。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荀子·修身篇》)一句话,对待人们性格上的各种缺陷,要对症下药,用不同的方法克服不同的缺点。但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合乎“礼”,都应得到老师的指点,都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这种辩证的思想方法,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光辉!
这一时期产生的很有影响的三部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在军事上作战谋略与方法的军事论著。后来它们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于世界。这几部兵法虽主要论及军事,但却包含着许多可资指导一般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其中的不少论述,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不厌诈”,“赏罚鲜明”等,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进而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在生产工作与生活中 ,“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等兵家智慧也深入人心,以致被当代国外的一些企业家、管理学家视为座右铭,并从中汲取智慧,获得教益和启发。
概而言之,这个时期,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并开始急切地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和人类自己。这时也才真正开始了对人类思维科学化的自觉探索。这一时期的人类对思想方法的科学探索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大约距今30万到50万年的时候,人类逐渐形成了说话的能力,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到了古代社会,文字的产生,则标志着抽象思维的形成。尽管是最初的象形文字,也说明人类找到了可以抽象的代表事物的符号和形式,形成了表达抽像概念的能力。
进入古代社会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使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规范化的重要性。公元前4世纪 ,古印度的巴尼尼写了《梵语话法》;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第欧尼修写了《希腊语法》;公元1世纪,我国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撰著了《说文解字》。这些语言文字学著作告诉人们哪些字代表什么意思;哪些词应该怎么用;以及说话写文章应遵循什么规则,怎样才能把思想表达得更完整,更准确。古代社会在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人类思维的规范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另有一些学者则不专门研究语言,而是研究修辞和文法。在古希腊作为“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如普罗泰戈拉等,则侧重于教人们如何讲演,如何辩论,辩论要讲究文法,注意修辞。这些“智者”对语言学、对思维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们也引导并启发 了人们应如何思想等问题。
2.哲学理论对思维方法的有益探索
古代哲学对思维方法的探索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思维的来源。有人认为思维就是自我的回忆,有人则认为思维来自上帝或神灵的启示 ,有人则认为思维主要靠感觉 ;二是关于思维的作用。古代哲学主要强调理性,也就是高于感觉的抽象概念的作用;三是关于思维的器官。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像毕达哥拉斯和德谟克里特都认为思维的器官是脑 。中国的孟子和 荀子则认为思维的器官是“心”,所谓“心之官则思”。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没有人体解剖学作依据,当时哲学对思维方法的探索,一般来说都属于一种直观或猜测。
3.对思维方法的研究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开始重视对思维方法的研究。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名辩之争,对名与实,即概念和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大辩论。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综合了各家的观点,提出了“明故”,即分析原因、条件;“察类”,即明确种类关系等推理方法。孔子也提出过“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等类比的方法。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印度,也产生了“因明”学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古代逻辑学说之一。
古希腊学者大多集哲学家和科学家于一身,他们通过自己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为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引入了不可或缺的要素——方法论,从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思维方法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当推古希腊被称为“ 百科全书式人物 ”的亚里士多德,他总结了古希腊学者对逻辑问题的研究,完成了逻辑方法论,他不但把逻辑确立为科学方法 ,而且首次提出逻辑范畴 体系和范畴学说。第一个给概念分类提出了十个基本范畴,创立了“三段式”为主的归纳——演绎方法。他还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方法的专著《工具论》。亚里士多德首次将思维方法上升为一整套系统的理论,被后人称为形式逻辑,“五·四”前后中国学者又称之为“论理学”。
在古代社会中,观察、归纳等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演绎的方法。因为在这个时期,人类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水平都很低,主要的认识任务,是从质上区别客观事物。这也就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思维方法的特点,就是没有足够科学根据的,带有朴素直观和猜测性质的,以形式逻辑推理为手段的广泛思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是集中的代表。比起原始思维,它是进步了 ,原始思维是具体的 ,而这时已上升到抽象。
大家知道,数学和天文学是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传入希腊的。但是古希腊学者对这些知识作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考察和研究,他们从倾向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制定了科学知识是理性以抽象概念形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原理,规定了知识的可证明性、精确性和必然性等规范,因而在世界上第一次创立了科学思维方法论。这使他们在当时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民族 ,为人类科学认识的 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追本溯源,我们今天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有两个历史渊源,这就是古代形态的经验方法和思辨方法,正是这些朴素简单的方法,构成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最初的胚芽。
二、近代的思维方法
古希腊积累起来的内容丰富,领域宽广的科学知识,在欧洲中世纪由于教会的野蛮统治,各门科学成了神学的“婢女”,西方科学发展处于长期的低潮,被人们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人类理性的“蒙昧时期”。这些科学知识几乎全部被遗忘了,在近千年的时间中,欧洲各方面的发展都很缓慢,而这个时期的中国,在天文 、地理 、数学、医学等各方面却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产生了 被国人津津乐道的“世界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版印刷。12世纪金朝的医学家张洁古还明确提出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感觉等都是脑的功能的观点。然而这个时期的中国,由于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伦理文化,加之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轻视科学技术,视科学技术为“奇技*巧”。统治阶级科举取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知识分子也远离科学技术。学者们更注重的是对伦理问题的研究,而在科学中有创见的人又偏重经验而忽视理论,这种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相分离的状况,使中国在这一时期没能形成有代表性的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论,在思维方法上,也没有能做出显著的贡献。
人类思维方法的重大进步是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的。14世纪末,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水力、火力发动机等新技术开始使用;脚踏的纺车和织布机、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纸传到了欧洲;造船 、建筑技术也大大进步 ;“科学也大踏步地发展起来”,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大放异彩。
这个时期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实验、观察的方法被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研究已经从搜集材料阶段进入整理材料阶段,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初具雏形。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根据实际观测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勇敢地向神学和古代托勒密主要靠主观推算得出的“地球中心说”挑战,指出地球不仅作自转运动,还环绕太阳转动。同年,荷兰人维萨留期(1515-1564年)在对人体进行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发表了《论人体构造》一书,纠正了以前对人体的许多错误看法 。在此期间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 、画家达 ·芬奇(1452-1519年)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栋梁所能承受的重量与栋梁粗细和长度的关系。法国天文学家刻卜勒(1571-1630年)在他的老师第谷·布拉赫进行的 大量天文观测的基础上 ,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天体学说 。到了17世纪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年)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统治物理科学界一千多年,被奉为物理学界权威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先落地”,也就是“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观点,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 ,抛体运动以及摆振动的定时性规律 ,经典物理学的集大成者——牛顿( 1642-1727年 )在伽俐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他还进一步发展了刻卜勒等人的成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在光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明朝也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也有一些运用实验方法的范例,例如,杰出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长达52卷的医药学名著《本草纲目》,纠正了《黄帝内经》一书中的不少错误,他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的大脑有思维的功能。
总之,从14世纪末到17世纪,科学大大地向前发展了,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实验、观察方法的有效性和巨大威力。
生产和科学发展对实验、观察方法的依赖和验证,使一些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从理论上对实验论证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 ,发表了著名的逻辑学著作 《新工具》。他指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只注重演绎不注重归纳的旧思维方法已过时了,认为科学必须探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最重要的方法是实验的方法。而实验是有计划的,必须一步一步地归纳实验结果,最后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着重研究了经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提出了所谓的“三表法”:共存表、差异表、比较表。通过这些表,借助于排除的方法,以求找出事物发展的真正原因。培根的这些思想,被19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发展为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即求同法、差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培根建立了归纳逻辑,揭示了实验方法的特点和巨大作用,所以马克思称他是“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由于把具体方法上升为理论进行研究,使实验论证的方法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更多的科学家开始自觉地加以运用 。这又使分析 、归纳、分类、演绎等逻辑方法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1627-1691年),在物理实验中,运用单因子分析法,发现了气体体积随压强而改变的定量规律;在化学研究中,运用归纳和分析方法,开始了分析化学的研究。瑞典生物学家林耐(1707-1778年)对搜集到的大量生物材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对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牛顿也曾把当时对力学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个演绎体系,写成了经典物理学的一部重要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个时期,数学也有了长足的进展,1614年耐普尔提出了对数计算法,1637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公元1596-1650年)创立了解析几何,后来牛顿、莱布尼兹分别创立了微积分。前面讲过,数学方法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进行思维的重要方法。这个时期数学方法的作用更为突出了。它为科学实验方法提供了进行定量研究的工具,并且成为抽象论证和推理的另一途径。
当时的实验方法主要是归纳,数学方法主要是演绎。虽然这两种方法常被一起使用,但并未真正使归纳和演绎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两种方法都是服从于一个目的的,就是把一个个的事物或过程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然后来进行研究。
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怎样理解心主神志?
心主血脉功能的常见表现
心主(主宰、主管、主司之义)血脉的生理功能,首见于《素问·痿论》所说的“心主身之血脉”。其涵义,若合而言之,即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的生理作用。若分而论之,包括心主一身之血和心主一身之脉。全身的血,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而在脉中运行于周身,从而发挥濡养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全身的脉,均与心脏相连接,网络于周身,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故脉有“血府”之称。 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周流全身,如环无端,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心气充沛与否,在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活动中至关重要,诚如《灵枢,经脉》所说:“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因为“心主血脉”是针对心脏、血液和脉道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系统而有的,故这一系统功能的是否正常除取决于心气充沛与否外,还与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有关。如血液亏少,则血脉空虚,甚则血不养心;脉道不利,则血行不畅,甚则心脉痹阻。由此可知,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为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其外在表现主要是脉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的感觉等四个方面。这是因为心在体合脉,其华(生理功能在外表现的华彩)在面,开窍于舌,居于胸中的缘故。如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若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时,则脉象、面色、舌象等可见异常现象,心胸部也会出现异常感觉。如见面色不华,舌质淡胖,脉象无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者,多为心气虚损;面色晦滞,舌色紫暗,脉象沉涩或结代,(脉律不齐),心前区憋闷疼痛者,多为心脉痹阻。此外,心的其他病证,凡影响到心主血脉功能的,每可从上述四个方面得以反映。如心火亢盛(属实火)或心阴亏损(属虚火),可使心搏加快,脉道扩张,故均可出现面赤,舌红、脉数以及心胸烦热等症状。
如何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
心与脉管相连,脉管为血液循行的隧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腑也”。《六节脏象论》、《痿论》也分别说心“其充在血脉”、“心主身之血脉”。可见“心主血脉”是指心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的作用,即心气的作用。《素间·平人气象论》说:“心藏血脉之气”。藏之于心的这种“气”,就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现代医学亦认为心脏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器官,在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期间,心脏都在不停地跳动,不断地将静脉流入心脏的血液以一定的压力射入动脉血管中,推动血液循环,这与中医学的“心主血脉”、“诸血皆归入心”的认识有一致之处,同样深刻地说明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动力作用。 心与脉管相通,心气推动血掖在脉管中循行,所以心气的强弱可以从脉象上反应出来。例如,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脉运行畅通,其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为之正常。反之,女区心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脉运行不畅,表现心悸,脉细无力或涩,甚至节律不整而有结代现象。若心血瘀阻,则可出现心胸闷疼、颜面、唇甲青紫等现象。 “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指心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言。是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心灵论”脱胎而来的。这种用“心”来代表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不仅在中医学中如此,哲学上、文学上也是如此。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直至今天专门研究精神思维意识活动的学科、则称之为“心理学”。《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以及民间常说的“耳不听,心不烦”、“心神不安”等等,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意识器官来看待的。正因人的思维、意识都由心主宰,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古人之所以说“心主神志”,是认为神是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的。《内经》中说“心主血脉”、“脉舍神”,李东垣《脾胃论》说:“凡忿怒、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故也。心脉者,神之舍,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引文前部分说明精神情志与心的关系,后部分明确说明神依靠血液的濡养,血液依靠神的支持。另外又“肝藏血”、“肾藏精”、“脾为气血化生之源”,所以也都与神志有关,只是由于心主血脉便强调了心与神收关系。《灵枢·邪客篇》中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在《本神篇》中又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说接受外界事物,并给予相应反映,这一功能是由心来完成的。 正因为“心藏脉、脉舍神”,所以“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心血的盛衰及其变化,常影响,神的改变,而心神的变化也常常使“心主血脉”发生异常。如:心血不足,可表现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神志的异常,当以养心血安心神治之;又如营血有‘热,反映于神志上,则可能表现为神识昏迷,澹语狂言等,又当以清心安神治之。反过来,若因某种原因精神受 *** 神不安宁,也可引起心血在脉中流动加速,表现脉跳速率增加等。 下面就“心主神志”来谈谈中医对“脑”的认识。古人将脑称为“奇恒之府”,为“髓之海”《素间·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张隐庵在《脉要精微论》注解中说:“诸阳之神,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腑”。此外在《灵枢·大惑论》、《海论》中亦分别谈到了视觉听觉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脑的关系。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清代王清任又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的考证,提出了“灵机记性在脑者,……;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把思维记忆、视觉、听觉、嗅觉、语言等功能归属于脑、这是中医学对脑的功能较全面的论述。 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分析“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时,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他已将“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区分开。以此分析《素间·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便可知所谓“主”并非血肉之心,实是指中枢神经—大脑功能而言。
怎样理解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和开窍于舌
意思就是说,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 道中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情志)的推动,其版华在面:如果你权的心气虚则面色枯槁无华,长红血丝,长斑血不上容,血行不畅,严重的则面色青紫,开窍于舌:比如上火啦,那么你伸出舌头来看看,如果说舌尖发红,那么说明你心火亢盛,如果心火亢盛,下移小肠就会引起尿少,排尿灼热,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
维持心主血脉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
什么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哪些因素有关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的功能。 血,指血液。全身的血液。脉,指血脉,血液运行的通道,与心脏相连,网络于周身。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主血:心主血功能包括推动血液运行和参与血液生成两方面。 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虽与五脏密切相关,但心的搏动泵血作用最为重要,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濡养作用。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致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致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二是心参与血液的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生血”,主要是指饮食水谷经脾胃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生为营气和津液,心为火,火色赤,营气和津液入脉中,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作用,变成红色的血液。 2、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脉,即血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与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有赖于心之阳气的充沛。其次,是血液充盈。第三,脉道通利。当然,肺之助心行血,肝之主疏泄调畅气机,以及宗气的盛衰,均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由于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位于胸中,所以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反映于脉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感觉等方面: 若心之气、阳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可见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等。 若心之气、阳不足,血液亏虚,或脉道不利而血流不畅,则脉象细软无力或结代,面色无华或晦滞,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见心悸、怔忡等;若心脉痹阻严重,则见面、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甚则刺痛,脉细涩或结代等。 若心之气、阳亢盛或阴虚火旺,又可见脉数、舌红等症。
心主血脉
心有泵血功能,组织液由动脉血中渗出形成经络,人之生存无非气与血。
什么时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唯一条件
什么是心如血脉功能正常的唯一条件?这道题我答不上来,请医师给解答吧。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等),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
心主神志(即心主管神志)是将脑的功能隶属于心,也就是说,精血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是心所主,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扩展资料
心脏保养
控制体重。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烟。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这些不良影响,使30-49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发病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美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证实乙醇对心脏具有毒害作用。过量的乙醇摄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缩能力。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百度百科-心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