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灾冰雪-海洋之灾视频
这是迪士尼继《冰雪奇缘》后又一部力作,依然没让我失望,还是给人那么深刻的意义。近年来迪士尼的动画风格也有些转变,记得小时候的动画片都是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故事,现在动画片的关注点更多了,比如亲情、友情、人与自然。原来的动画中公主总是舒舒服服悠闲地等王子穿越千难万险来营救,近年来的动画作品中更加突出女主角的作用,虽然女主角公主的设定依然不变,但是公主在影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更加注重刻画公主的性格特点。比如一心想要逃离城堡的长发公主,比如与自我抗争的艾尔莎,喜欢冒险的莫安娜。
莫安娜从小就对海洋向往,她不明白为什么族人为什么要惧怕这片海域,小时候一片海浪与她玩耍,她被匆匆抱走然后被告诫不许靠近海洋。莫安娜从小就被自己的身份捆绑着,她注定要接管整个岛,成为下一任酋长。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大海的向往,奶奶去世前对她说的一番话更是激励了她,莫安娜最终挣脱束缚,她独自驾船出去寻找毛伊,勇闯怪兽王国,智斗巨蟹怪,唤醒恶魔恶卡的本性,归还特菲提之心。如果莫安娜当初没有走出那个小岛,她也许不会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是通过这次冒险她有了更加丰富的经历,成长了很多,认识了真正的毛伊,并且归还了特菲提之心,解救了小岛上的居民。
影片中的半神毛伊,让我想到了《愤怒的小鸟》里的无敌神鹰,他们都曾经受人敬仰,而且享受这种优越感但是他们内心都不愿意面对真正的自己。毛伊小时候被父母抛弃,但是神明救了他并赐给他具有魔力的鱼钩,他觉得这是神明给他的机会,他愿意为人类做任何事,为他们带去火种、岛屿、椰子甚至去偷取特菲提之心。他费尽心思地做这一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讨好人类,想得到他们的喜欢,所以他不惜一切。他把自己看得比手中的鱼钩要轻,他认为是鱼钩造就了他,没有鱼钩的他什么也不是。莫安娜对他说:不是神创造了毛伊,是你创造了毛伊。毛伊就在于莫安娜相处的过程中慢慢认识到自己,促使他从原来的退缩逃避到后来的直面艰险。
还有就是影片中幽默搞笑的部分也是令人啼笑皆非,可爱的宠物猪胖胖,爱吃石头的公鸡憨憨,强势卖萌的椰子军团,还有毛伊身上滑稽的动画文身以及变身失败时的毛伊,处处是萌点。
海冰分布在哪些地方?
咳咳 想必楼主一定不是RMB玩家,是体验服玩家吧。其实这个问题灰常简单,因为官方还没有放出。因为这些皮肤等于是说官方提前公告了下,(美服出了)而且我没记错的话卡牌有一个地狱鬼手。诺克萨斯之手有一个生化奇兵。而且虽然现在正服 体验服还没有同步 美人鱼就是个例子。
求采纳 ~纯手打 ~谢谢 ~
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海洋都结冰会发生什么呢?你可以讲讲吗?
海冰是极地和高纬度海域所特有的海洋灾害。在北半球,海冰所在的范围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3~4月份最大,此后便开始缩小,到8~9月份最小。
北冰洋几乎终年被冰覆盖,冬季(2月)约覆盖洋面的84%。夏季(9月)覆盖率也有54%;一些随水流动的冰群围绕着洋盆的边缘游弋;它们大多为3~4米厚的多年冰,有一些在夏季融化消失。因北冰洋四周被大陆包围着,流冰受到陆地的阻挡,容易叠加拥挤在一起,形成冰丘和冰脊。在北极冰域里,冰丘约占40%。
北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冬季都有海冰生成;大西洋与北冰洋畅通,海冰更盛,在格陵兰南部,以及戴维斯海峡和纽芬兰的东南部都有海冰的踪迹,其中格陵兰和纽芬兰附近是北半球冰山最活跃的海区。不过,这些冰山大都是大陆冰川或陆架冰断裂后滑入海洋的巨大冰块,外形多似多字塔状,冰中带有泥沙等杂质,密度较大,其中露出海面高度在5米以上的才称为冰山。冰山高度一般为几十米,长度从几百米到几十公里都有。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冰库,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储藏在这里。南大洋上的海冰,不同于格陵兰冰原上的冰,也不同于南极大陆的冰盖,只有环绕南极的边缘海区和威德尔海,才存在着南大洋多年性海冰。在冬半年(4~11月),一二米厚的大块浮冰不规则地向北扩展,把南纬40°以南的南大洋覆盖了1/3,这些冰大多为冬冰,到夏季几乎融化掉80%以上。
南极洲附近的冰山里,是南极大陆周围的冰川断裂入海而成的。出现在南半球水域里的冰山,要比北半球出现的冰山大得多,长宽往往有几百公里,高几百米,犹如一座冰岛。它的外形比较平坦,质地比较纯洁,密度较小。冰山漂离源地以后,遇到较暖的海水,将逐渐消融。南半球冰山的平均冰龄为4年,冰山向北漂流最北可达非洲南部,相距源地约3000公里。据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观测所得数据统计,1973年度南极观测区域里发现的冰山数为1.8万个。这个观测区域仅占南大洋面积的1/15,据此推算,南大洋冰山总数约有30万个。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如果回到冰河时代,地球上所有的海洋都结冰会发生什么?人和动物会大规模的灭绝吗?什么情况下海洋会完全结冰?在地球几十余年的历史中,至少经历过五次非常寒冷的冰河时代,最后一次发生在距今大约2万年前,那时候地球的温度比现在要低五摄氏度,但是并没有出现海洋被冰封的情况。除了地球两极最为寒冷的地区之外,海洋是很难出现结冰现象的,主要是因为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在海洋的顶部,地壳最为薄弱,大量的地热会从地脉中溢出,在海底的水温加热,同时海水也在不停的流转,洋流会将温暖的海水带到寒冷的地方,而且海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它能将水的冰点从零度降低到零下二度。综合各方面的原因,即使是在冰河时代。海洋也从未被冻成一个冰疙瘩。
假如海洋真的完全冰冻,会发生什么呢?人类会灭绝吗?如果海洋结冰,冰面会具有很高的反照率,把阳光反射回去。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如果地球上一半的海洋被冰覆盖,就会反射大量的阳光,甚至可以扰乱地球的水循环系统。被反射的阳光无法将水蒸发,那么也就不会有水蒸汽形成的云,没有云也就意味着不会下雨。地球上很多的地方都会变得像南极一样,到处都是冰雪,也可能会像沙漠一样干燥。同时,海洋结冰也就意味着海洋生物的大灭绝,地球上80%的物种都会消失,北极地区可能会有一些适应寒冷的海洋生物幸存,但其余的都会灭亡。而鱼类的灭绝,海洋结冰、切断的海上运输也会对人类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根据统计,全球从事渔业、海洋运输和相关产业的人超过了2亿,这些人的失业也就意味着你以后再也吃不上海鲜。最重要的是,连活着都会变成一种折磨,甚至会大规模的亡。我们呼吸在空气中,那70%左右的氧气是由海洋生物提供的,比如海藻、珊瑚等。一旦海洋结冰,这些生物也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会急速的下降。除非有人能够在一夜之间种植数十亿颗大树,否则很多陆地生物和人类都会窒息亡。即便你侥幸活了下来,迎接你的将会是零下十几度的低温,整个世界都会被冰雪覆盖。
喜马拉雅山冰雪褪去,湖中惊现百具尸骨,发生了什么事情?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严重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
1997年春夏之交开始沸腾的赤道“气候开水壶”——厄尔尼诺,以其来势之凶、发展之快、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堪称百年之首,已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评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并且受到我国及世界各国高层决策者及环境、经济学家的密切关注。
早在形成之初,总书记就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农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国家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就此进行了咨询,并向中央领导提出书面报告。专家指出,厄尔尼诺的生态、环境、气候效应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早期,人们对东太平洋出现的暖洋流兴趣十足,为其取名为“上帝之子”。一是因为它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更主要原因,它与当地的丰收年景有关。1925年人们目睹了秘鲁附近发生的暖洋流,当年3月沙漠地区降雨量多达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总和不足20毫米。结果,沙漠变成绿洲,几乎整个秘鲁覆盖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纷纷长出了庄稼……尽管人们也发现,许多鸟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坏,但人们依然相信是“圣婴”给他们带来了丰收年。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已有全新理解,特别对生态、环境、气候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科学家确信,厄尔尼诺特别是强厄尔尼诺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灾难。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提供的评估材料显示:1982~1983年的暖事件中,秘鲁是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事件发生前,秘鲁供应的鱼粉占世界38%,1982~1983年秘鲁的捕鱼量从过去的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美国作为鱼粉的代用品——黄豆的价格暴涨3倍,饲料价格上涨反过来又使鸡的零售价猛涨;菲律宾干旱严重,导致椰子价格大幅度上扬,又使制造肥皂和清洁剂的成本大大提高……1997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造成全球13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和潜在影响难以估计。
我国科学家对1871~1997年发生的30余次厄尔尼诺事件研究认为,以热带东太平洋地区洪水泛滥、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荒芜干旱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对世界的影响弊大于利。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使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重大损失:澳大利亚发生数十年最严重的干旱,粮食持续减产,经济作物破坏严重;印尼、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损失惨重,举世瞩目;厄尔尼诺还使美国东部出现少有的寒冬,造成能源、交通运输等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东亚许多国家经历了少有的冷夏,水稻严重减产。我国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明显而复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厄尔尼诺年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二是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三是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四是全国大部冬暖夏凉;五是登陆我国台风偏少。除了上述一般规律外,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因为制约我国天气气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气环流、季风变化、陆地热状况、北极冰雪分布、洋流变化乃至太阳活动等。?
至于厄尔尼诺形成原因,则是当代科学之谜。大多科学家认为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二是人为因素。即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1997年12月份就出现了20世纪末最严重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海水温度的上升常伴随着赤道幅合带在南美西岸的异常南移,使本来在寒流影响下气候较为干旱的秘鲁中北部和厄瓜多尔西岸出现频繁的暴雨,造成水涝和泥石流灾害。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常使低纬度海水温度年际变幅达到峰值。因此,不仅对低纬大气环流,甚至对全球气候的短期振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一百多年来,著名的厄尔尼诺年是:1891年、1898年、1925年、1939年~1941年、1953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72年~1976年、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
流经南美沿岸的秘鲁海流是一支冷洋流,在几乎与秘鲁海岸平行的东南信风的吹送下,表层海水离岸外流,深层海水上涌补充,同时将营养盐类挟至上层,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吸引大量秘鲁沙丁鱼等冷水性鱼类在这儿繁衍、栖息,使该地区成为著名的东南太平洋渔场。可是在某些年份,东南信风暂时减弱,太平洋赤道逆流的南支越过赤道沿厄瓜多尔沿岸南下,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水温迅速升高,冷水性浮游生物和鱼类因未适应新的环境而大量亡。由于沿海水温上升在圣诞节即圣子耶稣诞辰前后最为激烈,秘鲁居民将这种海水温度季节性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音译,意为圣婴)。
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渔获量严重减少,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鱼类尸体堆积在海滨,污染了周围的海水;沿岸地区和岛屿上的海鸟因缺乏食物纷纷逃离,影响了鸟粪工业生产,使工人失业。厄尔尼诺不仅给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也往往酿成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异常,如连续出现的世界范围的洪水、暴风雪、旱灾、地震等,报纸上概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事件)”,科学家们则把那些季节升温十分激烈,大范围月平均海温高出常年1度以后的年份才称为厄尔尼诺年。1982年~1983年,通常干旱的赤道东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现反常暴雨,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阿根廷东北部遭受洪水袭击,厄瓜多尔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冲决堤坝,淹没农田,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在美国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没,内华达等五个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达9米。在太平洋西侧,澳大利亚由于干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亡;印度尼西亚的东加里曼丹发生森林大火,并殃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大火产生的烟雾使马来西亚空运中断,三个州被迫实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热是三十五年来最严重的。据统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在世界范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00亿美元。范围可达整个热带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专门用来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的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与印度、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的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岛屿、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厄瓜多尔、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的异常多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西北太平洋、大西洋热带风暴的减小、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97年3月起,热带中、东太平洋海面出现异常增温,至7月,海面温度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已在一些地区显露出来。多种迹象表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经结束,开始向暖水期转换。科学家们由此认为,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形成,并将持续到1998年。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的气候开始乱了套。
在南部非洲,厄尔尼诺带来了自1997来最严重的干旱,并使大约500万人口面临饥荒的威胁;在西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抑制了降雨,使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陷入了干旱并引起森林火灾;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智利、秘鲁、厄瓜多尔、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东部暴风雨和雪成灾。智利全国13个大区有9个遭受水灾,灾民超过5.1万。在阿根廷和智利边境地区,安第斯山区积雪最深达4米,公路被阻,人员被围。在厄瓜多尔沿海地区,更是山洪暴发,通讯中断,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引起这一海洋生物灾难的是秘鲁寒流北部海区的一股自西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厄尔尼诺暖流,它一般势力较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它的活力增强,在受南美大陆的阻挡之后,就会掉头流向南方秘鲁寒流所在的地区,使这里的海水温度骤然上升3℃~6℃。原来生活在这一海区的冷水性浮游生物和鱼类由于不适应这种温暖的环境而大量地亡,以鱼类作食物的海鸟、海兽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继饿或另迁它处。灾难最严重的几天,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海面和滩地上到处是鱼类、海鸟及其它海洋动物的尸骸。亡的动物尸体腐烂产生硫化氢,致使海水变色,臭气熏天,使泊港舰船的水下船壳变黑,并随着雾气或吹向大陆的海风泼向港口附近的建筑物和汽车,在它们表面也涂上了一层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过一样。当地人便把这件厄尔尼诺的“涂鸦”之作称为“卡亚俄漆匠”。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据不完全统计,本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同前几次一样,新一轮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影响到了中国。最明显的表现是它能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旱象严重的异常现象。6~8月期间,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出现异常高温,首都北京这一时期天气闷热异常,使得空调器的销售出现空前兴旺的景象。我国往年夏季高温所在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重庆、武汉、南昌、南京四大“火炉”却有两个“熄火”。地处北方的山东等省份因持续高温,出现了罕见的旱灾,黄河山东利津水文站断流达222天,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与此同时,南方许多地区的雨量大大高于往年。据报道,澳门1997年全年前8个月的降雨量超过了过去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香港的降雨量也打破了有史以来的降水纪录,“七一”香港回归那天,持续不断的大雨自始至终伴随着隆重的交接仪式,令人印象深刻。总的来看,在厄尔尼诺现象的作用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温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涝北旱现象比较明显。
圣婴之后有“女婴”在深入探索厄尔尼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的过程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与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现象。有人称之为圣婴的邪恶妹妹""女婴"",虽然威力不及圣婴,但也会给人类造成相当伤害。拉尼娜现象也是每隔几年出现一次,是东太平洋沿着赤道酝酿出的不正常低温气流,导致气候异常。其发生频率比厄尔尼诺现象低,上一次较强的情况发生在1988~1989年间。1988年夏,北美的大干旱烤焦了从加里福尼亚到佐治亚的大片土地,使谷物收成减产了1/3。美国西部森林火灾不断,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一度被大火所吞。随后飓风又从加勒比海上空呼啸而过,侵害多数的中美洲国家,仅尼加拉瓜一国的损失就达数百万美元,致使500多人亡,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1998年5月厄尔尼诺现象才告结束,全球气候尚未恢复正常,拉尼娜现象又出来为患。令不少地方分别出现严寒、冬暖、风雪、干旱和暴雨等灾害。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酿成洪灾,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则是异常的潮湿天气,与厄尔尼诺引起的现象正好相反。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厄尔尼诺现象呢?科学家对此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一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样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5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有科学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发造成了厄尔尼诺暖流。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指出,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赤道带附近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和信风加强,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深层冷水势必上翻补充,海面温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历史记录显示,自1949年至1990年的40余年间共发生10次厄尔尼诺现象,平均3.5年一次,而90年代以来的最近几年里竟出现了4次(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实属历史罕见。而且,90年代以来太平洋海温长期持续偏高,时起时伏的厄尔尼诺现象伴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异常,自然灾害特别是气候巨灾频发。这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有加快、加剧的趋势。是谁在助长“圣婴”、“女婴”作恶?人们已经认识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人类无法阻止的纯粹自然灾害之外,许多灾害的发生多多少少同人类的活动有关。""天灾八九是人祸""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那么肆虐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呢?近些年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发生、程度加剧,是否也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有一定关系?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厄尔尼诺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当然,要证明全球变暖对厄尔尼诺现象是否起了作用还需大量科学佐证。但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的结果,也可能产生一个更温暖的世界,这样,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加快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就陷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人类最终彻底走出""厄尔尼诺""怪圈,也许就取决于人类自己对自然的态度。
命运之神向强者袭来,她多年奴隶般地俯首听命于像恺撒、亚历山大、拿破仑这样的人;因为她喜爱同她一样不可捉摸的强力人物。然而有时,她会出于一种奇特的心情,给一些平庸资质的人一个飞吻。而这则是世界史上最令人惊讶的瞬间,命运之线掌握在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手里竟然长达一分钟之久。
这里的命运不仅仅是指决定着世人的命运高光时刻,更多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拯救,像在关键时候选择剪断红线还是蓝线这样的套路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这种时候命运女神的眷顾是少之又少,所以那些伟大的英雄在自我救赎的情节才会显得无比珍贵。
对于那些掌握着世界重要的历史性时刻的大人物是如此,对于那些不断突破自己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的人也是如此。说到决定自己命运,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从事极限运动的运动员,像赛车、跑酷、登山等,虽然刺激,但危险指数也极高,在运动场地上,一些关键时刻,若是没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很有可能就把自己推向了亡的深渊。
|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山脉吸引了无数人
位于我国与印度接壤的国界上,矗立着一片巍峨高耸的山脉,它就是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达八千八百四十八米,说它是世界之巅也不过分,它位于地灵人杰的西藏,那儿的纯净养育了这座山,那么这座山便以它高耸的英姿去守护这一方土地,一方净土,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擎天柱了吧。
喜马拉雅山脉
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还要追溯到几千万年之前的史前文明时代,那个时候,像现在的七大洲五大洋还没有形成,整个地球还是混沌一片。频繁的火山爆发和海洋里的水体运动使得整个大陆板块发生了不同情况的分裂和重新组合。
随着现在的印度所在的大陆继续向北移动,它把地幔柱落在后面,在接下来的一千万年中,它竟然移动了四千公里,之后与亚欧大陆其他板块发生碰撞,进而改变了大陆面貌,并终结了特提斯海洋的命运。
特提斯海洋的消失,对人类的历史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塑造亚欧大陆的气候,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喜马拉雅山脉,就是这次特提斯海洋造成的最显著的结果。证明这件事发生过的证据,可以从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壁中找到,一块块流线型的山体岩石,特殊的地质结构和地貌,都能证明这里就是板块碰撞发生的地点,这里就是人类文明发生重要进步的见证地点。
喜马拉雅山脉的历史性吸引了无数考古学家、地质学家这方面的人来到这里进行考察,也吸引了无数怀有好奇心和浓厚兴趣的人来此游玩、领略这里特殊的自然风光。当然,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那就是这里高耸的山脉带来的挑战性。
“平均海拔世界第一”,这几个字光是想想就令人心驰神往啊,更不用说那些专业的,以追求刺激为乐的攀岩者登山者这些人了,于是乎,每年都有无数支登山团队趋之若鹜地来到这里,野心勃勃、信誓旦旦地想要征服这座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山脉,也成为了登山者的乐园。
|冰雪融化后,小湖底部惊现古人类骷髅
喜马拉雅山脉常年白雪皑皑,所见之处均是一片茫茫的白色,在那些冰雪下面埋藏着什么?我们无人知晓。在这里,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夏天七八月份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这里的雪山才会有小部分的融化,显现出一些我们平时看不到的模样。比如一个著名的冰川湖泊:路普康湖,这个湖泊终年被冰雪覆盖,直到一九四二年,才被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管理员所发现。
这里湖面很浅,湖面上也都是一片清澈湛蓝,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在他所管辖的区域进行例行检查 ,因为是夏天,阳光比平时充足一些,这里的白雪也不像平时一般单调,也显得有些明朗了,但是不久,他就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这个夏天气温最高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小湖还是像平时一样明媚清澈。
可是,令他有些害怕的是,当他不经意间往湖水里望时,竟然发现这里的湖底埋藏着不计其数的不明生物的白骨,在清澈的湖水里看起来十分骇人,于是该管理员赶紧通知了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这个消息流出后,也吸引了很多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来此进行勘察。
发现湖底白骨
把所有的白骨打捞起来后,统计了一下居然有数百具!并且,科学家还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答案,这些白骨是人类的骨头!然而,除了确定了骨头所属的生物,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科研水平并没有允许科学家们做出更深一步的结论,对于白骨的来历,也一直是个谜。
|骨头的来源被查明,是一部悲壮的人类诗歌
起初,人们认为这些骨骼很有可能是一群日本士兵的骸骨,因为当年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战乱,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多次检测,他们推翻了这个猜想,这些骷髅年代久远,大约是生活在12至15世纪的人类骨骼。
一直到了2014年的时候,有一个探究小组来到了这里,对这些遇难者的骨头进行了仔细研究,推测他们应该是公元前八百五十年去世的,而这些人是分为两批勘探队分别进入喜马拉雅山脉的,推测他们应该是伊朗人。
而在当时的喜马拉雅山脉地质并不稳定,当他们到达这个位置的时候,应该是遇到了一场比较严重的冰雹或者雪崩,但是由于没有藏身的地方,于是葬身于此了。因为当地气候寒冷干燥,骷髅上的一些肉、头发都还保存完好。
在寂寞地面对着神的时刻,那些人在想些什么呢?或许是后悔,或许是仍然在想尽办法出去,又或许是听天由命,但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是值得敬畏的一群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来到这里见证了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喜马拉雅山,他们,又何尝不是像人类史歌一样的存在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