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的故事500-探险家的故事50字概括

名人姓名:徐霞客 出生年代:1587-1641 名人职称: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名人国家:中国相关介绍: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出身在江阴马镇南肠村一个没落的士绅家庭。

少时聪慧过人、博览群书,22岁摈 弃仕途,开始漫游祖国,34年间,足迹遍及16个省区的名山 大川,对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超越前 人的成就,是世界上考察、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驱者。

徐霞 客所著《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

在他的故乡保 留着与此相关的众多文物胜迹。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座落在南肠村的东首,始建于 明代,清代初翻修,硬山顶,原有房屋四进四 出两侧厢,占地 1000平方米。

1985年 8月至 1987年10月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现存三进两 侧,保持原有的分貌故居第一进面阔七间,进深六架, 高5.8 米。

中悬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屏风背面置徐霞客半身浮雕像。

第二进 面阔五间,进深六架,高5.8米, 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各种岩溶标本和现代专家、 学者所撰论文、专著。

第三进面阔五间,进深八架, 高6.8米,正厅三间中悬沈鹏 所书“崇礼堂”匾额,壁间陈列现代名人题词。

东西两书房展示四十多幅“徐霞客 到过的地方”的风光照片。

1993年,江阴市人民 *** 和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在首都举 办“千古奇人徐霞客纪念展”获得巨大成功。

罗汉松 徐霞客故居正厅前东侧庭院内,耸立着一棵杆粗枝秃、绿叶繁茂的罗汉松,为 徐霞客所手植。

现树高6.50米,根部直径2.2米, 主干需两人合抱。

至今已有四百 多年的历史了。

晴山堂 徐霞客故居的南面约 500米处,有一座仿 明式建筑,它三面环水,座西朝东,三间敞连 10架进深,显得古香古色,正中高悬朱穆之所 写“晴山堂”匾额,堂内陈列徐母教子的塑像 栩栩如生,北、西、南三面壁间嵌砌76快石刻 及《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一方。

这就是闻名海 内外的“晴山堂石刻”。

晴山堂,原是徐霞客在明历四十八年(1620)34岁为庆贺母亲大病初愈而盖的一 所堂舍,堂名取“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的诗意。

他还兴致勃勃地央 人花了一幅“晴转南山”的画,挂在里面。

“晴山堂”由此得名。

徐霞客墓 在晴山堂的后院,便是徐霞客的明式移葬墓,1985年按《徐氏宗谱》所附制图 重建。

墓地面积745平方米。

中间是条砖砌成的甬道, 左右是两条鹅卵石砌成的 曲径。

两边遍植罗汉松五针松、桧柏、地柏、红枫、青枫、白玉兰、广玉兰。

蔷薇、山茶、桂花、腊梅等江南名枝佳卉。

甬道 尽头的祭台前面有一尊高 2.7米的徐霞客塑像 。

塑像两侧各立有纪念碑一块。

本世纪最初十年可谓“探险时代”,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里征服北极,1911年挪威阿蒙森探险队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角逐南极,当是20世纪初最富时代特色的两件大事。

与此同时,人迹罕至的中亚沙漠,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成了探险家、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角逐的另一沙场。

1899年9月,斯文赫定第二次来塔克拉玛干探险。

这次他决意打通从中亚到 *** 的道路。

1900年3月下旬,赫定一行进入孔雀河下游的罗布荒原。

他们在穿越一处沙漠时发现维族向导于德克不慎遗失了铁铲。

铁铲是他们在沙漠挖水的唯一工具,而水对斯文赫定探险队性命攸关。

他只得让这位向导沿原路返回找铁铲。

不久于德克从昨晚的宿营地内找回了铁铲。

不仅如此,他还在营地附近意外发现一片古代废墟,并从那里带回几件中亚希腊化艺术风格的木雕残片。

斯文赫定看罢异常激动,因为他将成为揭开塔克拉玛干沙漠古文明之谜的第一人。

1901年3月,斯文赫定重返罗布荒原。

他们不仅调查了于德克去年发现希腊木雕的古代废墟,还在这个古遗址东南一线发现了许多古代烽火台,这条烽隧线一直延伸到罗布泊西岸一座风沙半没的古城。

这就是著名的楼兰城。

斯文赫定在楼兰城大肆发掘,挖出了数以百计的魏晋时期汉文木简残纸、零星楼兰本地胡语文书、大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钱币、东方的丝绸残片、西方的毛织物残片,以及中亚希腊化艺术(或称“犍陀罗艺术”)风格的木雕残片。

70年代,新疆考古研究所也在此找到几件汉文木简残纸,这已是西方探险队的劫后之余。

斯文赫定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从事他终身以之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

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崇敬,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

大探险家斯文赫定

nx.xinhua 2005-12-22 08:59:04 来源: 新华网宁夏频道

(此文出自bbs.culstudies,苏三发贴)胡若飞摘

1865年,斯文赫定诞生于瑞典首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家庭和早年经历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与众不同的,是它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

那正是为19世纪地理大发现吞没的时代。

西方地理学界,也许可以说是整个知识界已向地图中的空白点宣战,征服极地的船队一支支驶出港湾,单枪匹马的无名之辈,因为测绘了一条热带雨林中的河流或标明某个处女峰的海拔高度可以一夜间扬名天下。

呼吸领略了这样的氛围,使斯文赫定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迷恋。

所以,当19岁时(中学刚毕业)获悉有机会到 遥远的巴库做家庭教师,他就毫不犹豫的踏上了离乡之路。

工作结束后,他以所有的薪金为路费,到波斯及中东进行了首次考察旅行。

1886年秋天,斯文赫定进入大学学习。

1890年4月,斯文赫定再次踏上远赴中东的征途。

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在国王支持下,开始了它在亚洲的第二次探险旅行。

1890年12月,他由俄国进入中国新疆省,抵达中亚名城喀什。

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

1893年10月16日,斯文赫定又一次离开故乡,前往亚洲。

1894年2月进入帕米尔高原,并在慕士塔格山脚了一段时间,曾试图攀登这个名副其实的"冰山之父"。

1894年5月1日,抵达喀什。

1895年2月17日,斯文赫定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经验不足、条件恶劣,经过苦苦支撑才被正巧路过的一支骆驼队搭救。

1899年,斯文赫定又在瑞典国王经诺贝尔的资助下,在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

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

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 *** 。

斯文特定再次踏上中国的大地,是1926年的冬天。

这次他不是单枪匹马前往中国,而是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

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

经过近六个月的谈判,斯文赫定中原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他成了协议。

协议的最重要部分是: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另一些吸收了五名中国学者和四名中国学生;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1927年5月9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领一支空前规模的现代化科学考察队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

1933年10月21日,斯文赫定等受当时南京中央 *** 铁道部门委托,对勘测考察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的可行性。

一九三三年夏天,斯文赫定提出了优先考虑新疆的问题,其具体措施,首先是修筑并维护好内地连接新疆的公路干线,进一步铺设通往亚洲腹地的铁路。

把着眼点放在加强内地与新疆的联系上,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具有远见卓识、忧国忧民的中国政治家、学者一再强调的共识。

整个考察活动从1927年开始到1935年结束,这八年当中的经历、甘苦、成败得失,都忠实的记录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当中。

翻译者是徐炳旭教授的孙子和外孙女,向他们表示敬意。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500字

1:张骞,汉武帝时期探险家,公无前2世纪时,中国受到来自北面和西面山区匈奴部落的侵扰。他们攻打中国的农民,掠去他们的牲口,并且试图鼓动人们反对中国的统治。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现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后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

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汉,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中外探险家的故事 要 中国有名的 探险家故事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我想我真的被它震撼了。这本《鲁滨逊漂流记》的著作是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在59岁时写的。主人公鲁滨逊怀着云游四海的高志远向,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历经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终于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

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在孤岛上瞬间便几十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

曾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生存。”鲁滨逊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着。但这些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鲁滨孙同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鲁滨孙的经历之所以具有传奇性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对抗困境的时间被拉长了。

如果我是他,当船遇到暴风中失事的时候,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接受那重重的困难和波折,因为我没有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积极自救,因为我没那个能力。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同类开宴会时,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勇敢的站出来,与他们搏斗,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虽然,我是个男生,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难遇到挫折,即使遇到了,爸爸妈妈总是扶着我,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意识到家人关爱是一种莫大的快乐看着鲁滨逊的经历,让我可以想象到他在孤岛生活的艰辛,体验到他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更使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之火。

生活就像是一幅画,有的人画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却画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凉,冬天的悲哀.画的色彩如何,全取决于作画人本身对生活的态度.鲁滨逊那种对生活不断追求,对交往的向往都源于他那对生活无比热爱崇尚的精神.

如今,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我们是否有去珍惜,甚至还有人会去轻生,多么愚昧的举动啊.想想鲁滨逊,他为了生存下来,回到正常的社会中去,一直坚持不懈地拼搏着.而对于那些人们,我不知他们领悟到了什么.生活中是存在着千千万万个困难,但也共存这许许多多的精彩与幸福,我们应该去挖掘去体会,那我们才会得到更多.

我崇尚着我的生活,尽管它很普通.我热爱生活,我要用我笨拙的笔去画,画出一张最美的生活!

有关探险家的介绍或故事(英文)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又称杜还。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又名呾逻私城,今苏联中亚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过了近十年俘虏生活。后来他旅游了非洲埃及等国,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惜已失传,惟杜佑的《通典》(801年成书)引用此书,有1500余字保留至今。《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 刘雨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上、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穆朗玛、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物等中国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能报道了他的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余纯顺 有“中国的托马斯”、“当代徐霞客”之称的余纯顺是一位罕见的传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铜像”在罗布泊遇难。8年间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点,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总行程已达8.4万华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马斯的9万余华里世界纪录),其中尤以他前后用一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纪录而震惊海内外。 邓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于重庆,著名历史学、人文学家、探险家。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协会创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与历史方面的考察与研究。著作等身。 邓廷良教授为研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各部族的历史与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时间只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间,在旷野、丛林、河谷、山麓拜访犷悍或和蔼的部族居民。他先后在民族地区度过了十几个春节,有时甚至整年不归,人称“牦牛”教授。他还是我国徒步全程考察西南丝绸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丝路”、“茶马古道”、“蒙军入滇”、“横断山民族走廊”、“华夏文明起源”等领域的权威。 邓廷良教授诗、书、画、散文具佳,且有着康巴汉子特有的豪爽、率真、与刚毅,极富人格魅力。他的“关注地球,关注生命”的人文关怀思想影响甚广。三十年来,他用坚实的双脚不断书写、记录着人类发展艰辛历程的史书,他告诉我们在现代都市以外,人原来可以与自然和谐地共生,质朴简单的生活也展现着五彩缤纷的人生。作为现代中国探险家的典范,邓廷良教授主持策划了协会的“西南丝绸之路电视片拍摄”,“炎黄子孙大型系列画册”、“黑竹沟科学探险”等多项主题活动。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然活跃在协会活动的最前沿。 邓廷良先生除了探险外,剩余的时间大部分都在高校里任教。作为历史学、民俗学的资深专家,同时作为有深厚艺术造诣的书法家、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美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多所大学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其渊博的知识,认真、翔实的考察经历,幽默的谈吐,经常赢得学生的满堂喝彩。 李乐诗 李乐诗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谓"白色力量"指南极与北极。李乐诗3次去过北极,第三次,李乐诗才如愿以偿到达北极点,将五星红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乐诗登上世界最高极的喜马拉雅山。从那以后,李乐诗的生活开始了大的转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游摄影转到地球生态环境的科考上来 。 金飞豹、金飞彪兄弟 金飞豹 生于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禄劝县内的轿子雪山并登顶(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苍山的马龙峰并登顶(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岭及马鬃岭(海拔4360米) 1990年横渡滇池(约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罗雪山并登顶,同年攀登昆明老挝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宝顶并登顶(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8201米 ) 金飞彪 生于1960年10月18日 1980年春季独自徒步探访珠江源头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禄劝县内的轿子雪山并登顶(海拔4217米) 1984年骑自行车环游贵州省 1985年攀登大理苍山的马龙峰并登顶(海拔4130米) 1986年攀登玉龙雪山(丽江境内处女峰)海拔490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岭及马鬃岭(4360米) 1990年横渡滇池(约9公里) 1995年首登云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1996年参加梅里雪山中日联合登山队(未登顶) 1998年攀登云南碧罗雪山并登顶,同年攀登云南老挝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宝顶并登顶(海拔5600米) 2000年穿越唝嘎山脉 2001年 5 月组织并参加云南曲靖大天坑的探洞 12月第八次攀登玉龙雪山,到达海拔5200米 2002年 5 月攀登四川西岭主峰大雪塘 2003年 3月参加贵州盘县洞穴考察考察 5月攀登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到达海拔6000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m) 黄效文 2002年,被《时代杂志》选为「二十五位亚洲英雄」之一,并被誉为「中国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险家」,专门从事中国偏远地区之探险、研究、保护及教育工作,为保护中国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奋斗了20年 。 他曾先后六次为《国家地理杂志》率领大型之探险旅程,其中一次更发现长江的新源头。本书为黄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费十几年时间对中国黑颈鹤的观察与研究。 廖佳 旅行作家,汽车旅行探险家。 廖佳从1996年开始自驾车旅行,至今已驾车走遍中国大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行程18万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单人、单车环绕欧亚大陆的旅行。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于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一生钟情于神州山水。在"学而优则仕"的旧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始,周游全国,探析大自然的奥秘。远足34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考察并记载了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 19多个省市的山川地形,呕心沥血凝成《徐霞客游记》。他因此被誉为"千古奇人"。 马中欣 祖籍浙江东阳,生于兰州,长于台湾。作过工程师、当过珠宝商、环游世界20载,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历险》、《三毛真相》、《冰裸南极》马中欣走过127个国家和地区。最为人争议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迹一路寻访,发现三毛在当地人眼里是个怪异的老处女,其笔下的至亲爱人荷西根本是子虚乌有。马中欣的一系列关于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载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骂他哗众取宠,有人则对他大加激赏。 傅庆胜 傅庆胜在6年多时间里,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走遍了30个省、市、自治区,行程相当於绕地球一圈半。先后访问了41个少数民族的500多个村寨、800多个风景名胜和建设工程;结识了几百位当今名人;拍摄了8000多张少数民族的风情照片;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游记,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将他的游记编辑出版,定名为《中华十万里记游》。 另外,他还有《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傅庆胜历险记》的两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的摄影集需在世界内寻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长江从上海开始逆流而上 ,现已走过8个省到达西藏。1998年春季开始长江上游万里冲刺 。她将面临青藏高原的沼泽雪山、野兽出没、气候无常,还有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沱沱河400里无人区,最后到达6720米海拔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贾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昆明市电视台已作了7集专题报道。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的人物生平

希望我整理出来的答案可以对你有点帮助,

第一个

1,Edmund Hillary——埃德蒙·希拉里:首登世界最高峰的人

故事简略如下,更详细点链接。

1953 Everest Expedition

这段是他年轻时登珠穆朗玛

The route to Everest was closed by Chinese-controlled Tibet, and Nepal only allowed one expedition per year. A Swiss expedition (in which Tenzing took part) had attempted to reach the summit in 1952 but was turned back by bad weather 800 feet (240 m) from the summit. During a 1952 trip in the Alps Hillary discovered he and his friend George Lowe had been invited for the approved British 1953 attempt and immediately accepted.[9]

Shipton was named as leader but was replaced by Hunt. Hillary considered pulling out, but both Hunt and Shipton talked him into remaining. Hillary was intending to climb with Lowe but Hunt named two teams for the assault: Tom Bourdillon and Charles Evans; and Hillary and Tenzing. Hillary therefore made a concerted effort to forge a working friendship with Tenzing.[9]

The Hunt expedition totaled over 400 people, including 362 porters, twenty Sherpa guides and 10,000 lbs of baggage,[10][11] and like many such expeditions, was a team effort. Lowe supervised the preparation of the Lhotse Face, a huge and steep ice face, for climbing. Hillary forged a route through the treacherous Khumbu Icefall.[9]

The expedition set up base camp in March 1953. Working slowly it set up its final camp at the South Col at 25,900 feet (7,890 m). On 26 May Bourdillon and Evans attempted the climb but turned back when Evans's oxygen system failed. The pair had reached the South Summit, coming within 300 vertical feet (91 m) of the summit.[11][12] Hunt then directed Hillary and Tenzing to go for the summit.

Snow and wind held the pair up at the South Col for two days. They set out on 28 May with a support trio of Lowe, Alfred Gregory and Ang Nyima. The two pitched a tent at 27,900 feet (8,500 m) on 28 May while their support group returned down the mountain. On the following morning Hillary discovered that his boots had frozen solid outside the tent. He spent two hours warming them before he and Tenzing attempted the final ascent wearing 30-pound (14 kg) packs.[9] The crucial move of the last part of the ascent was the 40-foot (12 m) rock face later named the "Hillary Step". Hillary saw a means to wedge his way up a crack in the face between the rock wall and the ice and Tenzing followed.[13] From there the following effort was relatively simple. They reached Everest's 29,028 ft (8,848 m) summit, the highest point on earth, at 11:30 am.[14][1] As Hillary put it, "A few more whacks of the ice axe in the firm snow, and we stood on top."[15]

They spent only about 15 minutes at the summit. They looked for evidence of the 1924 Mallory expedition, but found none.[16] Hillary took Tenzing's photo, Tenzing left chocolates in the snow as an offering, and Hillary left a cross that he had been given.[9] Because Tenzing did not know how to use a camera, there are no pictures of Hillary there.[17] The two had to take care on the descent after discovering that drifting snow had covered their tracks to complicate the task. The first person they met was Lowe, who had climbed up to meet them with hot soup.

“ Well, George, we knocked the bastard off. ”

—Hillary's first words to lifelong friend George Lowe on returning from Everest's summit[5][9]

News of the successful expedition reached Britain on the day of the coronation of Queen Elizabeth II. The group was surpri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cclaim that they received upon arriving in Kathmandu.[9] Hillary and Hunt were knighted by the young queen,[18] while Tenzing received either the British Empire Medal,[15] or the George Medal from the British Government for his efforts with the expedition.[19][20]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Indian prime minister Jawaharlal Nehru refused permission for Tenzing to be knighted.[19]

————————————————

也是他

最著名的登山家,1919年生于新西兰的奥克兰,1953年5月29日,和夏尔巴同伴Tenzing首次登顶珠峰

他回忆道“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否会登顶世界之巅,所以我们使用了氧气,到了顶峰后,我们也不知道是否能够下来。”

1958年1月4日,他到达南极,只有不到20英里的油料。

1975年,他沿着恒河朔源而上,踏上神圣之旅。

90年代,他环球为联合国儿童署和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筹资。

The most famous climber ever and forever... Born 1919 in Tuakau, Auckland, New Zealand. Climbed into immortality on May 29, 1953 together with his Sherpa companion Tenzing, by becoming the first to reach the highest point on earth, Mount Everest, 8,848 metres. Ed has bagged 11 summits in the Himalaya, all above 6000 metres.

Ed about his Everest adventure: - "We didn"t know if it was humanly possible to reach the top of Mt. Everest. And even using oxygen as we were, if we did get to the top, we weren"t at all sure whether we wouldn"t drop dead or something of that nature."

In the later fifties, Ed was invited to partipace in the first mekanized expedition to the South Pole. On January 4, 1958, Hillary reaches the Pole with just enough petrol for another 20 miles.

In 1975, Hillary travels by jet boat from the mouth of the Ganges to the head waters of the river high in the Himalayas. What is seen by Hillary as merely an adventure is seen by millions of Indians as a pilgrimage.

Throughout the 90s Hillary continues his global fund-raising work for organisations such as UNICEF and the World Wildlife Fund.

His son Peter Hillary, inspired by his father has become a well-known climber, in 1990 he stood on the summit of Mount Everest with the same view his father had seen 37 years earlier.

————————————————————————

第二个,

极限运动天才,Shaun White,滑板。。。

和相关简介,你要的是英文,中文我就不贴出来了。

Snowboarding career

White gained sponsorship from Burton. Shaun spent his formative years riding Snow Summit and Bear Mountain, at Big Bear a small ski resort found in the San Bernardino Mountains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haun honed his skills on the now defunct Westridge snowboard park. Today, his sponsors include Burton, as well as Oakley, T-mobile, R.E.D.,Birdhouse Skateboards, Ricta, Park City Resort, Target, Red Bull, Transworld Snowboarding, Adio, Sony, Mountain Dew, HP, and Slayer. White also has his own character on the game Amped 2. White has been a participant in the Winter X Games, where he has medaled every year since 2002. Including all winter X Games competitions through 2008, his medal count stands at 12 (7 gold, 3 silver, 2 bronze), including the first four-peat winner by a male athlete in one discipline, the snowboard slopestyle. White's quest for a five-peat Gold in 2007 was spoiled by Andreas Wiig (Gold) and Jussi Oksanen (Silver), with White taking the bronze.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2008 Winter X Games, White stands as one of only two athletes who have won a leading seven gold medals in their total Winter X competitive history. He has also won the Air & Style Contest in 2003 and 2004.

White also earned a gold medal in the men's halfpipe while representing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2006 Winter Olympics. He scored a 46.8 out of 50 on his first run. The score was not beaten by any other boarder in the first or second run, ensuring him the gold before his final run.

Executing near-flawless second run, Shaun White captured his third consecutive halfpipe title at the 2008 U.S. Open Snowboarding Championships to go along with his third US Open slopestyle competition . This follows White's dramatic win at the 25th (2007) Burton US Open, where he placed third in slopestlyle and first in the halfpipe. White was defending champion of the Open, as he had overcome several years of injuries and other problems to finally win the event in 2006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e 2007 Open, White was also crowned the first "Male Burton Global Open Champion". His take for the event was $100,000 (Global Open Champ), $20,000 (1st Place Halfpipe), $5,000 (3rd Place Slopestyle), and a new Volvo.

——————————————————

第三个,Francis Drake ,

这个是老人物了,极限运动,现代探险家,1500年的探险家,都提供给你了。

他的简介

Sir Francis Drake (c.1540 - c.1596)

was an Elizabethan sailor and navigator, and the first Englishman to circumnavigate the globe.

Francis Drake was born in Tavistock, Devon in around 1540 and went to sea at an early age. In 1567, Drake made one of the first English slaving voyages as part of a fleet led by his cousin John Hawkins, bringing African slaves to work in the 'New World'. All but two ships of the expedition were lost when attacked by a Spanish squadron. The Spanish became a lifelong enemy for Drake and they in turn considered him a pirate.

In 1570 and 1571, Drake made two profitable trading voyages to the West Indies. In 1572, he commanded two vessels in a marauding expedition against Spanish ports in the Caribbean. He saw the Pacific Ocean and captured the port of Nombre de Dios on the Isthmus of Panama. He returned to England with a cargo of Spanish treasure and a reputation as a brilliant privateer. In 1577, Drake was secretly commissioned by Elizabeth I to set off on an expedition against the Spanish colonies on the American Pacific coast. He sailed with five ships, but by the time he reached the Pacific Ocean in October 1578 only one was left, Drake's flagship the Pelican, renamed the Golden Hind. To reach the Pacific, Drake became the first Englishman to navigate the Straits of Magellan.

He travelled up the west coast of South America, plundering Spanish ports. He continued north, hoping to find a route across to the Atlantic, and sailed further up the west coast of America than any European. Unable to find a passage, he turned south and then in July 1579, west across the Pacific. His travels took him to the Moluccas, Celebes, Java and then round the Cape of Good Hope. He arrived back in England in September 1580 with a rich cargo of spices and Spanish treasure and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first Englishman to circumnavigate the globe. Seven months later, Elizabeth knighted him aboard the Golden Hind, to the annoyance of the king of Spain.

In 1585, Drake sailed to the West Indies and the coast of Florida where he sacked and plundered Spanish cities. On his return voyage, he picked up the unsuccessful colonists of Roanoke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the Carolinas, which was the first English colony in the New World. In 1587, war with Spain was imminent and Drake entered the port of Cadiz and destroyed 30 of the ships the Spanish were assembling against the British. In 1588, he was a vice admiral in the fleet that defeated the Armada. Drake's last expedition, with John Hawkins, was to the West Indies. The Spanish were prepared for him this time, and the venture was a disaster. Drake died on 28 January 1596 of dysentery off the coast of Puerto Rico. Hawkins died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ir bodies were buried at sea.

以上三个,古代探险,现代探险,极限运动。

八十天环游地球写作背景

高尔察克,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海军上将,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支持临时政府,后曾被迫流亡。他在十月革命后回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年—1920年),后来被同伙出卖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被契卡秘密处决。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头领”。拂去历史尘埃,曾任海军上将的他,其实是位天才的学者、北极探险家、勇敢的战士和拙劣的政治家。

海军学校的高材生

在海上,高尔察克总感到比在陆地上来得更为自信。这对于一位山地里的塞尔维亚人的后裔来说,是颇为奇怪的事。他的先祖接受了伊斯兰教,取土耳其语的“高尔察克”为自己的新姓氏。他的曾曾祖父称为伊利亚斯—帕沙·高尔察克,为奥斯曼帝国大臣,曾在第四次俄土战争勇敢地对俄罗斯人作战,但1739年在摩尔多瓦的霍津成为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卡缅斯基的俘虏。此后,他的子嗣便自称来自顿河的哥萨克,效忠新的祖国,为保卫俄罗斯而英勇战斗了。

他的父亲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高尔察克(1837—1899)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立过功、流过血、负过伤,当过法国人的俘虏,被释放后成为海炮工程师,1893年少将军衔退伍。

高尔察克打小对军旅生涯情有独钟。他每天早起做体操,洗冷水浴,以增强体魄,并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们的传记故事。1888年,他13岁时便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还通晓四种外语,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说晦涩难学的中文。19岁那年,高尔察克以第二名的成绩从海军学校毕业。他原本可以获得第一名的,但他拒绝接受,因为他认为同班的菲利波夫同学比他更优秀,理应荣获这个桂冠。他从不沽名钓誉。他一生中曾做出过许多这种骑士般的举动,尽管有时不免遭到同事的揶揄和讥讽。他也从不敛财谋私。

北极探险队的科学家

那时,各国科学家对于人迹未至的北极地带发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组织探险队前去考察。高尔察克也渴望能实现这一夙愿。1899年底,他收到俄国著名极地考察家托尔男爵的邀请书。高尔察克暂时调入彼得堡皇家科学院,作为水文学家参加即将出发去寻找传说中的“桑尼科夫之地”的探险队。 1900年夏,“曙光”号破冰船载着托尔的考察队起锚,向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亚群岛进发。1902年春,考察队终于到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但继续往北的航路被冰群阻断了,高尔察克等人只好循原路返回。考察队在北极地带度过了整整两年的时光。俄国探险队头次考察了如此辽阔的一片极地,地图上增添了好些新的岛屿,其中一个位于喀拉海的岛屿就是以高尔察克的名字命名的(由于苏联当局的疏忽,该岛直到1937年才改名为“拉斯托尔古耶夫岛”,以纪念这支考察队中一位驾驶雪撬的工人)。高尔察克用“索菲娅·奥米罗娃”来命名本尼特岛的一个海角,以纪念自己的未婚妻。

索菲娅万里迢迢从彼得堡赶到远东北方的亚纳河口来迎接未婚夫。婚礼就在东西伯利亚城市伊尔库茨克举行,婚后夫妻便劳燕分飞了———索菲娅返回首都彼得堡,高尔察克则径直奔赴硝烟弥漫的日俄战争战场。 高尔察克原本可以成就为名前途无量的科学家,但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人血与火的人生。在旅顺战役中他指挥一个炮垒,但那时他因风湿病发作而卧床不起,要塞失陷后他跟着当了俘虏。一年后他才在国际红十字会的协助下,经由美国返回祖国。

高尔察克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并且被任命为海军参谋部的参谋。他制订出了一个建造舰艇的宏伟计划,他论证说,“10年之内必然会有一场对德国的战争。”他未能说服他们,计划被否决了。高尔察克递上辞呈,再次回到北极去了。他是一位公认的优秀极地考察家。1906年,高尔察克的学术著作《喀拉海和西伯利亚海的积冰》一书荣获沙皇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奖赏——大君士坦丁金质奖章。1910年,他随“瓦伊加奇岛”号破冰船在远东海区航行,绘制地图和航海图志。后来,人们正是根据这些航海图志去开辟北冰洋航道的。

海军将领

笼罩在俄罗斯和欧洲上空的战争阴疆越来越浓密了。高尔察克被派往波罗的海舰队加强战备。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波罗的海舰队任舰队作战部长的高尔察克极为振奋。然而,帝国笨重的战争机器很快便运转失灵,沙俄许多将帅表现得十分平庸。但高尔察克极具指挥才能,他在里加城下给德国海军陆战队以迎头痛击,因而不久后被擢升为海军少将。高尔察克擅长布雷,他的舰只往往深入到敌方水域很远处布雷,曾炸沉数十艘德军舰艇。1916年,高尔察克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出任黑海舰队司令。他在黑海也是战功卓著,在君士坦丁堡击沉了多艘德国军舰并将黑海的制海权牢牢地掌握在俄军的手上。

司令官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逊位;高尔察克是第一位宣誓效忠临时政府的海军上将。他说:“我不是为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政府服务,而是为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

他期望新政府能在国内建立起秩序。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让他大失所望,临时政府发出的第一个命令竟是允许士兵不服从长官。地方苏维埃的代表来到海军上将跟前,命令他交出武器。“这武器不是你们给我的,”他一字一顿地说,“也不能由你们夺走。”接着,他便把镀金的格奥尔基佩剑(旅顺口保卫战的奖赏品)扔进了海里。他们没敢逮捕高尔察克,因为他在水兵中深孚众望。1917年6月17日,塞瓦斯托波尔的水兵、士兵和工人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解除高尔察克黑海舰队司令的职务,派他到美国去进行军事考察。高尔察克在美国待了两个月,在他途径日本返国时,得悉布尔什维克举行了十月革命,他把自己视为被推翻的合法政府的代表,认为有必要与布尔什维克进行斗争。

自立俄罗斯最高执政

1918年在乌拉尔地区的乌法成立了内阁执政,即俄国临时政府,后来,内阁执政迁移到了西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高尔察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在鄂木斯克见到的一切令他感到不悦。内阁执政的成员整天陷入关于俄国未来政体的无休止的辩论之中。军队是一些缺乏训练的散兵游勇组成的乌合之众。军官们纷纷建议把全部权力交给高尔察克。1918年11月18日,高尔察克海军上将真的被宣布为俄国最高执政官。 白卫军的将军邓尼金和尤登尼奇都承认了他的政权。

在短短的时间里,高尔察克就组建起一支15万人的军队并在1919年春天展开了由东向西的全面进攻。军队已进抵接近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迫使苏俄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乘坐装甲列车亲临前线督战,多次派卫队投入战场。在别拉亚河上,堪称高尔察克精锐之师的几个军官团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缺乏给养、装备极差的红军部队歼灭了;战线左翼遭到伏龙芝指挥的南线红军大反攻,无法打通和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的战线联系。从此,白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1919年10月,高尔察克的部队又在托博尔斯克被打败。于是,大撤退开始了。数十列满载士兵、逃难者和各种物品的火车从鄂木斯克开往东方。最后一个离开鄂木斯克的是高尔察克,他要把白卫军从喀山的国库弄来的黄金储备随车带到东边去。

穷途末路

俄国十月革命后,原沙皇俄国舰队司令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纠集沙俄军队的残部,组织武装,在英国的援助下,在鄂木斯克成立了独立政府。没过多久,1919年11月,鄂木斯克即被红军攻占。为了保存实力,高尔察克决定率部横穿6000多公里的西伯利亚,逃往太平洋沿岸,在那里寻求日本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跟随高尔察克的军队有50多万人,还伴随着75万反对布尔什维克、留恋沙皇的流亡者,其中主教、僧侣及修女等占了27万;此外,贵妇人和她们的孩子共有20余万人。其实,这120多万浩浩荡荡的逃亡队伍中,还藏有一个惊人的秘密———当时价值5亿美元的500吨金块,这是沙皇拨给高尔察克的军费,分装在28辆武装押运车中。

鄂木斯克的冬天平均气温为零下22℃。125万大军在高尔察克的带领下踏上了6000公里之遥的征途,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对于生活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人来说并不稀罕,可是谁也没想到,刚刚走了几天,气温就从出发时的零下30℃陡然降到了零下60℃。距鄂木斯克以东1000多公里的托木斯克小城———这场灾难开始的地方,是当年地球上最冷的城镇。

凛冽的寒风吼叫着,暴风雪像拉锯一般刺在身上,给有史以来罕见的大迁移人群带来了难以形容的苦难。没过多久,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的雪原上,冻僵的人、丢弃的雪橇、冻的马匹,连同尸和四周永远也下不完的雪,铺满了西伯利亚的道路。

从1919年11月13日到第二年2月,三个月时间,一场难以置信的奇寒引发的人类悲剧,一天也不间断地演变成了连续剧。装着金块的28辆武装押运车的燃料完全用光了,迫不得已,他们只好把金块换到马拉雪橇上。但是,极度的寒冷使得拉雪橇的西伯利亚良种马也一匹接一匹地去,这批从沙皇俄国继承来的巨额财宝,不得不扔在西伯利亚的荒野上。这500吨金块的下落没有人知晓,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然而,行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人们就像移动中的僵尸,只有一双脚还在一左一右交替地挪蹭。雪越下越大,整个宇宙仿佛是一个被雪片密封起来的巨大包裹。起初,指挥者声嘶力竭地喊着“不许睡觉”用以激励人们。可是后来,连他们自己也被睡神引诱过去了。大迁移的队伍每天都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减员。百年不遇的西伯利亚严寒,变成残酷至极的苦难,残忍地折磨着人们。雪像发疯似的,越下越猛,仅仅在尼古拉埃夫斯克市附近的一个夜晚就冻20万人。到1920年2月底,队伍已从原先的125万人减少到25万人。这些人经过千难万苦,总算从鄂木斯克来到了2000公里外的贝加尔湖畔。但是,为了最后的安全,必须横穿贝加尔湖。80公里宽的湖面,结了3米厚的冰,25万活着的人们开始横穿冰面。湖面冰层闪闪发光,就像光溜溜的舞池的地板一样。冻得结结实实的贝加尔湖面,冷到了极点。温度降到零下69℃,猛烈的暴风雪吼叫着好像要冻透受难者的髓。在这种地方就是穿熊皮、裹海豹皮也毫无用处,极度的寒冷只不过使熊皮在身上起到冰面具一样的作用。又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冻。完全想象不出的景象在冻结的贝加尔湖面上出现了:一个将军的妻子要在冰上分娩,却没有一个可以过去帮忙的人,人们步伐沉重,脸上毫无表情地从她面前走过。将军用自己的身体挡出一道隔墙,原本为的是不让人看到妻子分娩的样子,可他真的像一面墙一样一动不动地冻僵了。将军的妻子和就要出世的孩子一起冻了,不多一会儿,所有的人都冻了……暴风雪终于平息下来,一般的寂静笼罩了四周。一切都过去了。悲伤、痛苦、叹息、低语、憎恨、愤慨,一切都同25万灵魂一起消失了。贝加尔湖上的25万具尸体在第二年夏天湖面解冻以前,一直那样躺在那里。坚冰解冻的时候,这个可怕的、惨不忍睹的场面,静静地从视野中消失,沉入了深深的湖底。

高尔察克此时已成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捷克将军日·盖达及哥萨克头领谢苗诺夫等人的障碍。他们都想占有那列装有黄金的列车,谁也不顾这位最高执政官的活。12月,依照法国将军热南的命令,高尔察克的列车被扣留在下乌丁斯克。新的俄国临时首都伊尔库茨克爆发起义,政权转移到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织“政治中心”手上。法国将军和捷克军团与这个“政治中心”做了笔交易,他们出卖了高尔察克,以换取他们安全离开俄国的保证。

1920年1月,最高执政官高尔察克以及他的内阁总理B·佩佩利亚耶夫被捕。从莫斯科“契卡”(肃反委员会)来的人对他们进行了两周的审讯。莫斯科来电指示:“秘密处决。”2月7日清晨,红军战士把高尔察克和佩佩利亚耶夫带到安加拉河的一个冰窟前。行刑人员建议给高尔察克蒙上眼睛,他拒绝了,但请求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让他抽根香烟。烟卷刚刚烧完,枪声就响了。随后尸体被抛入冰窟。 这位北极考察家、海军上将便去作他的最后一次冰雪之旅了。

神奇的探险之旅作文500字五年级作文

凡尔纳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

凡尔纳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凡尔纳在市区一个小岛上的中学学习,面对海洋,他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渴望出航冒险。11岁时,凡尔纳背着家人,偷偷地溜上一艘开往印度的大船当见习水手,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但是家里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父亲在下一个港口将他追了回来。极其严厉地惩罚了他,梦想被打碎的凡尔纳流着泪向父亲许下诺言:“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这使他彻底丧失了成为冒险家的可能性。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18岁时,他遵从父亲的安排,去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毫无兴趣,却爱上了文学和戏剧。一次意外的机会他结识了大仲马,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1856年凡尔纳在亚眠旅游,遇到一名带着两个孩子的漂亮寡妇,两人一见钟情并结婚。接着凡尔纳定居亚眠,从此开始认真创作。

凡尔纳的第一部著作《气球上的五星期》曾经投稿15家出版社都被退回,他失望地将稿件扔进了壁炉,如果不是他的妻子抢了出来,并且鼓励他,也许后来的人们就会失去阅读此部精彩小说的机会。凡尔纳的这部作品在第16家出版社才受到赏识。小说出版后成为一部最畅销的书,并被译成许多国文字。1862年,34岁的凡尔纳已是一位名作家了。他和出版商签订了一项合同,每年写出两部科幻小说。他的创作逐渐进入成熟期,随着声望的增高,凡尔纳的财富也在迅速增长。

他的科学幻想冒险小说,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里的奇异漫游》,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特别是《八十天环游地球》带有逼真的现实主义色彩,当它在《时报》上连载时曾一度轰动全世界,至今仍是一部受欢迎的作品。

作品缩写

斐利亚·福克是一位英国绅士,住在伦敦赛乐微街,他家境富有,是个温文尔雅的单身汉,生活悠闲而有规律。每天他都会去宝马街的改良俱乐部,在那里用过早饭后,就阅读《泰晤士报》、《标准报》、《每日晨报》等等。一天中午,改良俱乐部里,许多绅士都在谈论一桩刚刚发生的银行抢劫案。他们都是和福克一起玩纸牌的老伙伴。其中安得鲁·斯图阿特是工程师,约翰·苏里万和撒木耳·法郎丹是银行家,多玛斯·弗拉纳刚是啤酒商,高杰·若夫是英国国家银行董事会董事。这些人既有金钱,又有声望,在俱乐部的会员中,也都称得起是金融工商界拔尖儿的人物。

他们对发生在三天以前的案件各抒己见。那天是9月29日,一大叠钞票价值5万5千镑的巨款,竟从英国国家银行总出纳员的小柜台上被人偷走了。警察经过初步调查,肯定了作案者,绝非英国现有任何盗贼帮会的成员。而是一位衣冠楚楚、气派文雅的绅士,他曾经出现于付款大厅即盗窃案发生之现场,徘徊良久。一批最干练的警员和密探被派到了各个主要的港口。谁能破案谁就将获得2000英镑的奖金,而且还外加追回赃款的百分之五作为报酬。

绅士们讨论这个盗贼能不能迅速地从警察的监视中逃跑,并由此探讨到了环游地球的问题,对于环游地球一圈的时间,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需要化三个月的时间。

这时,“只要80天。”福克说。

斯图阿特不同意80天能完成旅行,举例说印度的土人,或者美洲的印第安人会把铁路钢轨撬掉呢,他们会截住火车,抢劫行李,还要剥下旅客的头皮!在种种危险的旅途可能性中,福克仍然坚持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反正80天足够了。斯图阿特用4000英镑来打赌,福克同意了。

于是,这位勇敢的福克先生和他的法国仆人路路通一起上路了。他们一路向东,经历了许多事情,他在印度从焚身殉夫的柴堆上救出了一个夫人,名叫艾娥达,福克和她产生了爱情,并且为了她几乎耽误了旅程,他们一起度过剩下的路程;在穿过美国大陆时受到印第安人的袭击;更为糟糕的是,他被一个名叫费克斯的警察盯上了,这个警察坚定地认为福克就是偷了英国国家银行5万5千镑的小偷,因为他有钱,又是个绅士,而且还匆匆赶路。于是费克斯一路追来,并且在美国将福克投进了监狱。当一切真相大白时,可怜的费克斯不但没有拿到2000英镑的悬赏,还狠狠地挨了福克的一记勾拳。

当福克好容易赶到纽约时,他所要搭乘的那条驶往英国的轮船已是天边外的一个小黑点了。于是他自己租了一条船,这条船中途燃料用尽,靠着烧甲板木料和舱内家具完成了航程。但是他以为自己已经错过了最后的期限。

当他从失败的痛苦中振奋起来,决定和艾娥达结婚时,路路通发现这天的日期是12月21日。福克在他的旅程中“不自觉地”占了24小时的便宜。实际上,福克在向东走的路上一直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所以每当他这样走过一条经度线,他就会提前4分钟看见日出。整个地球一共分作360度,用四分钟乘360,结果正好等于24小时。这就是时差给他的幸运。当一直向东走的福克在旅途中看到第80次日出的时候,他那些住在伦敦的会友们才只看到第79次。

在最后的时刻,他跳上了一辆马车,许给马车夫100英镑的奖金,一路上轧了两条狗,撞坏了5辆马车,才到了改良俱乐部。在第57秒时,客厅的门开了;就在钟摆摆动第60下之前,福克先生出现在面前,以沉着的声音说:“先生们,我回来了。”

斐利亚·福克就是这样赢了这一场打赌。他用80天的时间做了环游地球一周的旅行!他一路上利用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马车、游艇、商船、雪橇和大象。这位性情古怪的绅士,在这次旅行中显示了他那种惊人的沉着和稳健的性格,并且赢得了爱情。

大师讲评

人们在凡尔纳的小说里,用80天环游了地球,在海底航行过数万里,并且向上跑到过月球,向下深入过地心探险,还曾经和非洲的土人、委内瑞拉的印第安人谈过话。读凡尔纳的小说,仿佛是在和他一起历险。从蛮荒奇特的非洲大沙漠到冷酷险恶的极地冰原,从幽邃神秘的地下迷宫到凄凉恐怖的大海孤岛,一切都感同身受,世界上几乎没有这位作家没有到过的地方。人们觉得他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旅行家,然而他的孙子让·儒勒·凡尔纳撰写的《凡尔纳传》却告诉人们,凡尔纳的小说完全是在家里挥笔写成的,尽管凡尔纳喜欢旅游,但他绝大部分关于自然环境的描述都来自于他令人难以置信的抽象能力,“这种能力使他通过想象能置身于他要展开人物的地点”,甚至一些小的细节都能在他丰富的想象中变得清晰可见,所以竟有探险家曾认为他的《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是一部“最出色的航海日志”,而他在《气球上的五星期》中关于尼罗河源头的精确描述也让一些学者迷惑不解,因为当这部小说发表的时候,欧洲的学者们才刚完成对这个地区的考察。

这个不出家门的作家,40年来他坐在亚眠的家里的小屋中年复一年地挥笔写作,每6个月写出一本书。他以浪漫而奇险的游记为题材、以娴熟的笔法描绘出既神奇又严谨的科学幻想奇迹。他写了大量科学幻想小说,其中许多在当时看来是奇思异想的情节和事物后来都幻想成真了。

他在无线电发明之前就已经想到了电视,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有声传真”。他在莱特兄弟造出飞机半个世纪之前已经设想了直升飞机。在潜艇尚未诞生时,他就已经在小说中设计出了“舡鱼”号,详细描写了潜艇的构造与运动原理,双层外壳、电力推动,可以无限期地潜在水底。几乎没有一样20世纪的奇迹没有被这位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人物预见到的:潜水艇、飞机、霓虹灯、导弹、坦克。他是一个对未来事物的伟大设想者。

关于神奇的发明、发现和旅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这些早期的故事通常都是出于空想,而不是根据事实。凡尔纳是世界上第一个写一整套系列故事的作者,他的这些故事将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戏剧化了,还预言了那些成就在以后可能产生的结果。他使那些故事家喻户晓,从而创立了一种特殊品种的小说。毫无疑问,他是科学幻想之父,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

凡尔纳对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一直都具有非常浓烈的爱好,最终促使他选择了科幻小说作为表达自己的最好工具。凡尔纳对他所处时代的科学成就特别敏感。在半个世纪中,“他求助科学以证实他的幻想,并将这种幻想升华到将来某一天必定能实现的方案高度”,他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了50年后甚至100年后才实现的科学成果:穿越非洲变得轻而易举,人们也可以深入到海底和地壳深处,甚至登上月球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现实。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凡尔纳的大部分幻想都已经实现。

凡尔纳的想象不是闭门造车,总是建立在充分搜集资料和科学考证的基础之上。比如,在写作《从地球到月球》之前,他曾经反复测算了发射太空船的弹道,甚至还向教授高等数学的堂兄请教。正是这样,他笔下的情节尽管非常的离奇,却总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与可信。

凡尔纳将日后出现的种种奇迹写得那样详细准确,活灵活现,以致许多学术团体对他所提出的设想进行讨论;数学家们对他举的数字用几个星期、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推算;当他那本关于登月的书出版后,就有500人自愿要求参加下一次“登月”。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凡尔纳最有名的著作。这本书最初在《巴黎时报》上连续刊载。这篇小说如此轰动一时,以致纽约和伦敦的记者每天都要用电报报告虚构的福克先生的所在地。当时有许多人也在打赌福克会不会按时赶到伦敦。

当小说连载到福克先生错过了驶向英国的船时,每一家横渡大西洋的轮船公司都向凡尔纳提出,如果他把福克先生安排在他们那一家公司的船上,就送给作者一大笔钱。凡尔纳全都拒绝了,而让书中主人公自己租了一条船。

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凡尔纳小说的爱好者包括许多人,甚至有当时的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年任),他的儿子克维特·罗斯福从白宫给凡尔纳寄来一封信说:“我父亲叫我转告你,你的书他都读过,并且极为欣赏。”

许多在科学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都曾经是凡尔纳小说的爱好者,并声称他的小说开启了人们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知识的极大兴趣。海军上将伯德在飞越北极后回来说,凡尔纳是他的领路人。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他的自传的第一句话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气球及深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的发明者马科尼和其他一些人,都一致认为凡尔纳是启发他们思想的人。甚至连宗教领袖、梵蒂冈的教皇都必须承认凡尔纳小说的巨大吸引力。1884年教皇在接见凡尔纳时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关键知识点

凡尔纳的作品情节惊险,生动幽默,妙语横生,熔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炉,他提出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预言和假设,不断启发着人们的想象力。所以100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深受数亿读者的喜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写作思路:

探险一定是有一定危险性、刺激性的活动。而旅途不是一个人,是几个人一起组队旅行,其中就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通过在探险途中战胜遇到的困难,描写人物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最后走出险境,是整篇文章的主要思路。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如何求生等细节具体展现出来。

下面我写出三篇以《神奇的探险之旅》为题目作文,供大家参考!神奇的探险之旅 作文一

元旦假期到了,我和表哥小刚感觉有点无聊,所以准备去雪山探险,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请了一位见多识广的导游和我们同行。我们准备了齐全装备:指南针、手电筒、镜子、安全绳、牛肉干和酥油茶。吃过早饭后我们就上路了。

我们徒步到了雪山脚下,我和表哥听从向导的指挥。向前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我们突然感觉到有咔嚓咔嚓的声音。在向导的示意下,我们停住了脚步。接着只听一声巨响,眼前的雪山如一块巨大的饼干裂开了,裂成一块一块朝山脚下呼啸而来。“雪崩!”向导喊。“快跑!”山上直泻而下的冰块铺天盖地,如一条气势汹汹可以摧毁一切的白色巨龙紧紧地追赶着我们,眨眼间,就要把我们吞噬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们从水里爬了出来,望着自茫茫的一片,蓝色天空也不见了,此时的天空是灰色的,堆积着厚厚的乌云,我们都很害怕。“咱们赶紧回去吧!”表哥转头就走。向导赶紧叫住了他:“别急,我们现在看不清楚方向,最好先不要乱跑!”我们都又冷又饿,吃了一些牛肉干,喝了一些酥油茶后,肚子饱了,身子也暖和了。“我们应该向别人求救!”“或者我们可以先做一个灯塔。把手电筒放在上面,然后再做一个灯罩,放上面,再放上镜子,从镜子里反射出来的光,就可以让四面八方都看见了。”大家都赞同我的提议,于是说干就干。

我们三人齐心协力,不一会儿就搭好了两个灯塔,这还真有效,不一会儿我们就看见在不远处有点点火光,救援队发现了我们,我们得救了!

这次探险真刺激,通过这次探险也让我的胆子更大了。并且深深懂得,只要我们遇到突发状况不慌张,冷静自救,大家齐心协力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又开始期待着下一次的探险。

神奇的探险之旅 作文二

放假了,在家无聊,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探险之旅,我和见多识广的向导,还有我那好奇心强,性格活泼的妹妹,我们三人组成了一支探险小队去山洞探险。

走就走的探险开始,我们准备一些必需品:指南针、地图饮用水,食物,药品,打火机,火柴,帐篷等需要的东西,出发了。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生动前,那山洞有2m高左右,非常窄小,也有很多杂草,里面黑漆漆一片,我和妹妹的心非常紧张。走了一上午,你们十分劳累,向导给我和妹妹一人一块儿饼干,说:“饿了吧,快吃一点,一会儿又走不动了,我和妹妹点点头,吃完饼干我们又喝了几口水,又继续前进了。走了一下午后,忽然我听到耳边"撕"一声,我连忙将手电筒照向了旁边,啊,原来是一条蛇,想到看到我那惊慌失措的样子,手里立刻拿起一把,把那条蛇给麻醉了,妹妹就是直接吓哭了,我边走边安抚妹妹的心情,心里想了这一路真惊险!

我们走了一天后,水所剩无几,根据地图来,我们要想到出口,还得需要一段时间,向导说:"要找到潮湿的痕迹,让我们才能找到水喝,左边的突然妹妹叫了起来,原来她找到了墙壁上的潮湿痕迹。看向导凭借自己的经验带我们找到了水源,我们喝足了水,又把水壶灌满,准备继续前进。

不知不觉已经是第二天了,我们在不远处看到束光,我兴奋的手舞足蹈,忍不住欢呼起来,我们终于走出了洞穴。

这一次探险不仅让我知道了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还让我对洞穴有了新的认知,这一次的探险之旅,我永生难忘。

神奇的探险之旅 作文三

哇!当我看到《海底两万里》中的海底探险充满激情的情节时,我立马对探险充满了向往。这次,我将与见多识广的向导,心细而胆小的同学一起来一次刺激的探险。我们带上食物、指南针、、饮用水……开始全副武装的出发了!

我们乘坐着“探险号”在海面上缓缓的航行,海面上风平浪静,风景宜人。过了一天,海面突然刮起了大风,并出现了海啸。风把船吹得摇摇晃晃,无法驾驶着船继续航行。更可怕的是一排如山般的海浪向我们的船席卷而来,船瞬间被掀翻在人海里,慢慢地沉了下去。大家全都落入海中,幸好我们三人在海上拼命挣扎时抓住了一块木板,我们紧紧地抓住木板,在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任凭着海浪拍打着,我们感到又饥又渴。

正当我们感到绝望时,我们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座荒岛。小小的心里又燃烧起了希望,见多识广的向导兴奋地对我们说:“加把劲,只要我们有到岛上,就有希望了!”我们共同用尽的最后一丝力气,终于游到了荒岛边,互相搀扶着爬上了小岛。由于过度疲惫,我们便躺在地上昏昏沉沉的睡了一觉。等我们起来后,已是正午了。我们观察一下岛上的情况,发现岛上荒无人烟,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向导吩咐我和同学一起寻找一些野果来充饥。向导则在附近找了许多枯树枝和树叶,运用古老的方法利用太阳的强光引燃了树枝,向天空升起了浓烟,通过浓烟来发出求救信号。

然后我们便在火堆旁坐下,如饿狼般把野果吃得精光见多识广的向导拿出指南针和地图开始研究我们所在的方位,与怎样获得求救。我和妹妹在旁默默地看着,希望能有所收获。突然,向导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喊道:“真是太好了!”原来,距离这荒岛附近有一个小小的原始部落,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帮助下回到家乡。果然,我们在荒岛上的第二天,人们通过浓烟发现了我们,将我们送回了家乡。

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神奇的探险之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