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心主神志的含义是指
中医学指导思想
中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理论的医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着整体认识的方法。因此说“整体观念”是其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藏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即脏腑。
五脏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二,其一是化生储藏精气;其二为藏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1)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功能: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又因肺叶娇嫩易被邪侵,又称“娇脏”。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主治节。
(3)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传输其精微物质,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主统血,脾能统摄、控制血液,是指运行于脉内。
(4)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主藏血,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5)肾的生理功能:肾藏有“先天之精”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对精气有封藏作用,主生长生殖对组织有着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作用。肾主水维持体内津液代谢。肾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六腑的生理功能: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胆:储藏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主决断,具有对事物判断决定的机能,又属奇恒之腑。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故又称:小肠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故又称:大肠主津。
膀胱:主要功能为储尿和排尿。
三焦:有“孤府”之称,主持运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元气水液运行的通路。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似六腑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功能似脏,“以藏为主”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其中脑为元神之府。
六*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六* 性质及致病特点
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风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邪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暑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燥邪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火邪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伤津耗气 3火热易生风动血 4火热易发肿疡
疫疠邪 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中药斗谱的编排原则
原则1:常用药物应放在斗架的中上层、便于调剂操作。如黄芪、党参与甘草。
原则2:按饮片质地轻重排序。质地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物应放在斗架的高层,如月季花、白梅花与佛手花;质地沉重的矿石、化石、贝壳类药物和易于造成污染的药物(如炭药),多放在斗架的较下层。前者如磁石、赭石与紫石英,后者如藕节炭、茅根炭与地榆炭;质地松泡旦用量较大的药物,多放在斗架最低层的大药斗内,如芦根与茅根。
原则3:按饮片药用部位或功效排列。
原则4:将同一处方中经常一起配伍应用的,如“相须”、“相使”配伍的饮片、处方常用的“药对”药物可同放于一个斗中。如麻黄、桂枝;酸枣仁、远志。
医学、本草典籍
典籍 成就
《黄帝内经》 又称《内经》。是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也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
《温疫论》 明·吴又可撰于公元1642年,本书为中医史上第一部论温疫的专著,在温病温疫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方面突破了《伤寒论》的原有框架,创立了辨治温疫温病的新理论,对后世温病医家有很大启发和影响。
《神农本草经》 本书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影响,为我国医药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重修政和本草》。全书30卷该书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广为流传。
毒性中药的用量
名称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砒石(红砒,)* 内服0.002~0.004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散、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毒性大,用时宜慎;不宜与水银同用;体虚及孕妇忌服
斑蝥 内服,0.03~0.06g,多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患处,不宜大面积用 内服慎用;孕妇禁用
生马钱子 内服,0.3~0.6g,炮制后入丸散 不宜生用;不宜多服久服孕妇禁用
蟾酥 0.015~0.03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孕妇慎用
中成药贮藏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及常见剂型:
剂型 因素 常见剂型
虫蛀 虫蛀与原料药的性质及在生产、运输、贮存中受到污染等因素有关,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环境就会发生。 蜜丸、水丸、散剂、茶曲剂等
霉变 易霉变的常见剂型有蜜丸、膏滋、片剂等
酸败 易发生酸败的剂型有合剂、酒剂、煎膏剂、糖浆剂、软膏剂等
挥发 是指在高温下中成药所含挥发油或乙醇的散失。 芳香水剂、酊剂等
沉淀 是液体制剂的一种常见变质现象。中成药的液体制剂,在温度和pH的影响下易发生沉淀。 药酒、口服液、针剂等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传统养护技术
方法 分类及药材实例
除湿养护 通风法
吸湿防潮法
密闭(密封)养护法 容器密封贮藏法
罩帐密封贮藏法
库房密封贮藏法
低温养护法 一般蛀虫在环境温度8℃ - lO℃停止活动,在-4℃~-8℃进入冬眠状态,温度低于- 4℃经过一定时间,可以使害虫致。采用低温(2℃~lO℃)贮存饮片,就可以有效防止不宜烘、晾中药的生虫、发霉、变色等变质现象发生。有些贵重中药也多采用低温养护。
高温养护法 一般情况下温度高于40℃,蛀虫就停止发育、繁殖,当湿度高于50℃时,蛀虫将在短时间内亡。但必须注意的是,含挥发油的饮片烘烤时温度不宜超过60℃,以免影响饮片的质量。
对抗贮存法 也称异性对抗驱虫养护,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相互克制起到防止虫蛀、霉变的养护方法。一般适用于数量不多的药物,如牡丹皮与泽泻、山药同贮,藏红花与冬虫夏草同贮等。还可采用与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密封同贮,如山苍子油、花椒、樟脑、大蒜、白酒等。
石学敏和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学术思想
一、胆的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可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并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胆主决断
胆具有对事物进行判断、做出决定的机能。
胆藏的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称为“精汁”,胆又主决断与精神活动有关,故
又属奇恒之腑。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胃分为上脘(包括贲门)、中脘(即胃体)和下脘(包括幽门)。
2.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故胃又被称为
“太仓”、“水谷之海”。
(2)主腐熟水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又 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3.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指胃气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的生理特性。①胃容纳饮食物;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2)胃喜润恶燥: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胃为六腑之一,属阳土。胃又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故胃喜润而恶燥。胃津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可见饥不欲食、干呕、呃逆等。在治疗用药上,应慎用苦寒燥烈之品,以防损伤胃阴,从而损伤胃气。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称为“受盛”;进一步对食糜进行消化,并吸收水谷之精微,称为“化物”。
2.泌别清浊 一是食糜经过小肠消化,分别(泌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清者即水谷精微吸收,并将浊者即食物残渣传输于大肠;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称“小肠主液”。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饮食物在小肠泌别清浊后,其浊者即糟粕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将糟粕经过燥化变成粪便,经大肠之气的运动,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气降浊功能的体现。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功能失常,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柏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津液经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清者经脾达肺,重新参与津液代谢,浊者留而为尿。膀胱可贮留一定量的尿液,开合有度,排出体外。膀胱的开合有度依赖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调节。
六、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因其在人体脏腑中,惟它最大,又无脏与之相表里,故又有“孤府”之称。
1.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诸气:指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肾藏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布散于全身;胸中气海中的宗气,自上而下到达脐下,以资先天元气。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2)运行津液:指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三焦水道不通利,则肺、脾、肾等脏的输布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2.三焦的生理特点
(1)“上焦如雾”:指心肺输布气血营养到全身的作用。
(2)“中焦如抠”:指脾胃等脏腑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
(3)“下焦如渎”: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考点强化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构成这种关系,主要根据:
①经脉属络
②生理配合
③病理相关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有异于六腑;其功能“以藏为主”,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不同于一般的五脏六腑。 奇恒之腑所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
一、脑的生理功能
1.脑为髓海,
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
2.主司感觉运动
3.主司精神活动
脑为髓海,主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脑为精神活动的枢纽。
二、脑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脑主管思维、意识及情志活动等,又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生髓充脑,故精神情志活动与 心、肝、肾 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
女子胞
一、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1.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
二、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与天癸的关系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官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肾精肾气的盛衰,对女子官的发育和生殖功能的维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与经脉的关系 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与 冲脉和任脉 联系最紧密。
3.与脏腑的关系 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液所化,月经的来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儿,均离不开气血的充盈和血液的正常运行。五脏之中,女子胞又与 心、肝、脾 的关系尤为密切。
哪个器官主梦
石 学 敏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在40余年的中医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建树颇多,为中医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治学严谨,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他曾荣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的“针灸学专家”、获天津市“七五”、“八五”、“九五”立功奖章及各种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9项,曾获何梁何利奖、求是科技成就奖及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天津市政协常委等多项学术和社会要职,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医针灸学家。
(一)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是,单纯的“辨证施治”也存在其临床中的缺陷,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因此,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施治”应该理解为辩病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石学敏院土根据此认识观点将“中风”、“音痱”、“面瘫”、“痴呆”、“郁证”、“胸痹”、“心悸”、“哮喘”、“痹证”、“痿证”、“胃脘痛”、“胁肋痛”、“腹胀”、“癃闭”、“淋证”、“不孕、不育”、“无脉证”等数十个中医病证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共同的临床症状,总结出疾病的基本病机,制定出规范性治疗主法,使同一病证中的不同证型,探讨出基本治疗原则及规范操作,结合辨证施治,加减用穴,临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并为现代医学中的部分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针灸治疗开辟了一条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二)以“脑府”立论,创“调神”之法
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因此,石学敏院士认为,祖国医学中的广义之“神”,应该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全部中枢神经系统。人体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运动、感觉、语言、内脏功能等一切生命活动均为“神”所主。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但是,诸多医家已经认识到“脑府”与“神”的关系。明代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所以,石学敏院士认为,中医脏腑是系统功能的归纳,虽然,理论上论述为心主神志,但是脑为神始。因此,调神腧穴除心经、心包经之外大多在脑府周围。临床与基础研究也证实,上星、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等头部腧穴确实对大脑功能或脑组织供血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通过对中医理论中“神”与“脑府”的认识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扩展了“调神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比如:对于中风、音痱、郁证、痴呆、严重痛证、抽蓄、癃闭等证的“调神法”治疗收效甚佳。
(三)创立“醒脑开窍”针法,建立“石氏中风单元”
中风病是世界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早在70年代末,石学敏院士就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中医病机规律和针刺治疗方法。他勇于探索,敢于对传统的中风病机观点提出置疑,在大量地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从而使中风的病机理论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这一新理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新治则,从而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改以往以取阳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他先后从脑血流、血液流变性、血脂代谢、脑电生理、脑组织化学、自由基损伤、脑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脑神经递质代谢、脑血管功能、形态及脑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至基因水平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机制。由他主持完成的该项研究于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针灸应用研究所获得的最高奖项,9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治疗中风的实践中,他不断地总结和完善,逐渐建立起了以“醒脑开窍”针法为核心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该单元疗法的特点在于,贯彻个体化治疗方案,科学合理的将中药、针灸、西药、康复、心理、膳食等各种疗法有机地结合,充分整合各种疗法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使中风的治疗形成了一个以“醒脑开窍针法”为特色的程序化的科学的综合治疗体系,本成果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推广项目。
(四)确立‘手法量学”新概念,开辟研究新领域
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量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量化操作。他在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9种疾病的针刺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首次确立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和内涵,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此外,他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成果获19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五)重经筋发病、创经筋刺法
“经筋发病”在临床上往往不被重视,临床多强调经络、脏腑发病。而临床很多疾病均可以隶属于“经筋发病”之内。比如:周围性面瘫、面肌痉挛、软组织损伤、肌肉萎缩、肌肉瘫痪等,这些疾病以经络脏腑辨证治疗,疗程长、疗效差。石学敏院士根据“燔针劫刺”的经筋病治疗理论,广泛应用围刺、透刺、排刺、阻力针法等刺法,临床疗效卓著,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
(六)擅刺络疗法、发刺络新旨
“刺络法”是针灸学古老治法之一,石学敏院士对刺络法的真谛充分领会,并挖掘创新,广泛应用于临床。石学敏教授认为:刺络法的功效在于化瘀、逐邪、活血、通络。因此,应用中务求“血出邪尽,血气复行”。所以,刺络法控制出血量是治疗的关键。为此,设计了刺络后加用玻璃火罐,以负压取血,控制血量的方法,取名为“刺络拔罐法”。该方法应用于临床诸多疾病,量学概念明确,操作简便,屡试屡验,部分病种可以收到奏效。比如:支气管哮喘刺络后即可哮喘平息;严重疼痛刺络后可立即止痛;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瘫、带状疱疹、痤疮、乳痈、体表炎症、深部静脉炎等均有非常理想的疗效。
(七)治疗痴呆、创立新法
90年代初他开展了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创立了“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经采用国际公认的DSM-Ⅳ诊断标准对12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其近期改善率为73.44%,恶化率为16.40%,无变化率为10.16%,明显优于常规中西药物疗法对照组(都可喜+灯盏花素片),随访一年针刺疗效稳定率达72.9%。1993年以来他应用在国内首次引进的日本京都大学自然快速老化小鼠SAMp/8品系(以脑老化痴呆为主要特征),开展了一系列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从行为学、自由基损伤、脑细胞过度凋亡以及脑细胞活性基因转录及调控水平揭示了针刺的主要作用机制。他主持完成的两项阶段性成果分别获1995及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针刺对老化痴呆模型鼠SAMp/8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于95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包括日本老年病学家、老化鼠发现者、京都大学笹川昌则教授在内的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脑细胞活性基因转录及调控水平与脑老化关系研究,把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研究提高到基因水平。
(八)诠释古代医籍,归纳腧穴功效
古代医籍由于古汉语的理解给后世医家遗留诸多的争议,近百年来,对古医籍研究的学者颇多,研究重点多放在文理的争议之中。石学敏院士对古医籍的研究则与众不同,强调重视医理,而不拘泥于文理。将古医籍中有争议的论点、词句、条款拿到临床中验证,分析其临床中真正的含义。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归纳、整理了《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深入的临床研究,总结出:“是动病”多为实证、急;所生病多为里证、虚证的观点。探讨了十二经病候中“瞀”、“臂厥”、“骨厥”、“踝厥”、“阳厥”、“喘喝”等证候的概念。并逐一将十二经证候在临床中印证,归纳出每一证候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操作规范。在针灸治疗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我们从临床实践中诠释古典医籍树立了典范。
历代文献对腧穴主治只罗列病症而缺乏对穴位功效的概括。他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首次对14经脉的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理论体系。在腧穴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种疑难病、危急重症的临床进行深入探讨,在假性延髓麻痹、病窦综合征、中枢性呼衰等疾病的针刺治疗及研究方面亦取得多项成果,曾获3项部市级科技奖。
(九)防治并重,开发专药、保健品
石学敏院士不仅在针灸学上颇有建树,也具有深厚的中医中药学功底,四十余年来他也潜心研究中医药,发展专病、专药。早在70年代他就开发出针洗1号(外用洗剂),对于软组织损伤、关节疼痛等病变具有非常好的疗效。针对中风病他先后研制出脑血栓丸、中风丸、软瘫丸、硬瘫丸、醒脑治瘫胶囊、化瘀通脉汤剂及注射液以及扶正口服液;益肾养肝口服液等十几种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2001年他主持研制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丹芪偏瘫胶囊”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应用中医药保健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中医学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近年来他在中医药保健品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未,他根据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五行学说,即五脏五行的归属,五脏生理病理的特点,将有利于五脏保健的名贵中药萃取提纯,分别喷洒于各类中国名茶的叶面之上,制成袋装药茶,形成保健饮品“五行茶”,由于其采用独特的配方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该产品在国外极受欢迎。他先后又研制了健脑带、益肾带等保健产品。
(十)创建基地、发展学科
石学敏院土主持创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临床科研医疗基地。70年代初他就致力于针灸临床科研基地建设,他提出“建立基地、培养队伍、多出成果”的学科发展方针,走出了一条以针灸科研带动医疗从而取得学术水平、学科队伍及社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发展之路。他率领的针灸学科共取得科研成果37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22项。目前针灸学科以有针灸专业人员138名,病床达600张,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教委的重点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并在全国各省市开辟了28个“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为我国针灸学科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十一)探索针灸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适合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既强调理论学习,更强调临床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完善适应针灸当代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外语能力培养,取得3项教学及软科学成果,获1993年国家教委及1997年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他作为天津第一位中医博导,已培养博士近30多名,均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及技术骨干。
(十二)开展国际交流,推动针灸走向世界
他曾先后45次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代表我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11所大学及医院建立了长期科研、医疗合作关系。“石学敏针刺手法”系列教学录像带已译成英、日、德、法四种语言,发行到12个国家及地区。他作为大会主席,在我院主办了七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临床学术会议,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
植物神经紊乱多长时间能治好
哪个器官主梦
哪个器官主梦,睡觉做梦和自己的身体有关系,大部分的梦都是我们用常理无法去理解的,梦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真实诉求,梦反映出人们的情感,下面来看看哪个器官主梦。
哪个器官主梦1晚上多梦可能跟大脑、心脏、肾等器官有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大脑:如果患有肾阳虚、肾阴虚等疾病,可能会导致肾气逐渐衰弱,容易造成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晚上多梦。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帮助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方式进行治疗,可以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
2、心脏:如果患有心悸、心衰等心脏病症,可能会导致回心血量增多,加重心脏负担,造成大脑神经紊乱,从而导致晚上多梦。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心宝丸、冠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起到养心聚神的作用。
3、肾:如果患者患有肾阳虚、肾阴虚等疾病,可能会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身体过度兴奋,从而引发睡眠质量差、晚上多梦等症状,因此晚上多梦可能跟肾有关。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补肾益气的作用。
梦是通过大脑的哪个部位引发的
当人睡着之后,大脑的大部分皮层的细胞休息了,可仍有一部分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正是这个原因,人的脑海中便产生了梦.梦离不开日常生活.有些梦,往往与自身经历中有深刻印象的事情密切相关。
或者受到小说、电视、**中某些情节的影响.还有一些梦,是因为身体某部分受到刺激后产生的.例如受到尿憋的刺激时,常常会梦到厕所.形成梦的另一原因是强烈的愿望.恋爱时,梦中经常会出现恋人的身影.当特别想到某个地方去玩,或特别想吃某样东西时,在梦中就经常会如愿以偿.所以,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愿望的达成.
哪个器官主梦2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生活中一个人出现频繁做梦跟身体当中的器官存在一定联系的。通常身体健康的朋友都会一觉睡到自然醒,并不会经常性的出现做梦的情况。而根据人们所做的梦境的具体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究竟是身体的哪一个器官出现了问题。
举例来说,如果你总是做噩梦,那么可能是肾脏出现了问题,在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身体中的肾对应的是人的恐惧。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肾气或者是肾精出现了受损,那么在睡梦中就很有可能会经常出现一些比较惊恐或是令自己恐慌的场景。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选择一些具有补肝肾的药物根据医生的诊断来开一些药物,比如常见的枸杞、熟地黄就是很好的选择。
又或者,如果你总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那么就有可能是肝脏有一些问题。以中医的角度来看,肝脏主藏血,当肝脏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体内的血气就可能出现不畅通的情况,并因此影响你的心神和魂魄。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助眠 的食物或者家居陈设来帮助我们睡眠、也可以用一些养肝血的药物来调整,比如我们常见的酸枣仁、白芍等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当然良好的睡眠最基本的还是要坚持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适当的运动加上放松的心情都有助于好的睡眠,从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开始,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睡眠。
哪个器官主梦3做梦是每个人都会发生而且经常发生的事,有美梦之说,美好的梦境能令人心旷神怡,这预示我我们的身体阴平阳秘,体内的`气机相对平衡和缓;而让人心情败坏且经常出现的梦境,或者噩梦缠身,导致白天精神不佳、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则提示您的身体某一部位发生了病变或即将发生病变。这里我们要谈论的多梦症指后者。
多梦症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主要表现,于脑关系密切,同时五脏六腑的的功能失调均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多梦症,故多梦症与心脑的功能失调有直接的关系,亦与五脏六腑病变有密切的联系。
1、从心论多梦:心主神志,为脏腑之主,总统魂魄,并赅意志,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上亢、痰火绕心等心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令人多梦。若经常梦见火缠身,则提示您心火亢盛,心阴不足,若合并大便干结,则提示心肝火旺。
2、从肺论多梦:忧动于心则肺应,肺气虚、肺阴虚、肺卫受邪营卫不和均能引起植物神经失调而令人多梦。
3、从脾论多梦:思动于心则脾应。心脾气血两虚为临床最多见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因,这类多梦症多表现为入睡即梦,梦的内容丰富而杂乱,醒来后却很少记得梦的内容。
4、从肝论多梦:怒动于心则肝应。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血虚、肝肾阴皆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令人多梦。
其中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高血压是导致多梦甚至失眠的最常见的病因,若反复梦见跟人家打斗或争执,心中愤愤不平,或某事让你怒发冲冠或遭受凌辱,老觉得心中的怒气释放不出来,这就提示您肝阳上亢了,可能高血压了。
5、从肾论多梦:恐动于心则肾应。肾阳虚、肾阴虚、肾之阴阳两虚、心肾不交均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令人多梦。临床最多见的是肝肾阴虚,心肾不交。
6、从胃论多梦:植物神经的源头在胃肠。“胃不和,则夜卧不安”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7、从脑论多梦:人的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可见,在中医学范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平衡与心脑关系最为密切。
8、心理因素与多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面对种种社会及生活压力,应正确面对困难,正视现实,排除不必要的顾虑,将注意力转向积极向上而美好的事物上,保持心情舒畅,情思如意,使原本紧张的神经得意放松,达到七情活动协调,机体气血调顺,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必要时可找信得过的朋友倾诉或求助心理医生来释放压力。同时要注重休息环境,饮食调理。
治疗上,我采用“调心神 安五脏 心脑并治 心理疏导”的方法。方药:大多以酸枣仁汤或复方酸枣仁汤为基本方,在此基础上辩证加减。(复方酸枣仁汤: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生龙齿、牡蛎、乌贼骨。)
常用典型方药:
①心肝火旺—酸枣仁汤+莲子栀子汤—清火除烦,养血安神。
②心脾气血两虚—归脾汤+酸枣仁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安神。
③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复方酸枣仁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安神。
④心肾不交—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交泰丸—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此外。针灸按摩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但多梦是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应针对病因病症采用专病专方个性化治疗,达到每人每病一方,在辅以心理调理。只有完全治好引起多梦的原发病,才能跟多梦彻底说88。
现代房奴/车奴/证奴(热衷考证的)及为名利而战的种种奴压力大,日思夜梦,弦紧易断。失眠、多梦,我以为,其实同源,多梦可理解为睡眠状态下的失眠。
1、方药: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君主失罔,社稷动荡;心之不安,神昏颠倒。但凡寐寤失调,皆首责之心,故治则不离养心安神,龙骨/牡砺/茯神/肉桂/珍珠粉/磁石/酸枣仁/苡仁等品可取。此外,多梦兼涉脾、肝(胆)、肾诸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思伤脾,心为(脾)母脏,母病及子,临证心脾两虚常见,取法酸枣仁汤+归脾汤加减;心又属(肝)子脏,子虚母累,或胆火扰心,故多梦,宗(黄连)温胆汤+酸枣仁;心火肾水不调(心肾不交),致梦中过思,仿交泰丸+上列药味。
2、食疗:药补不如食补,苡仁+莲子+酸枣仁+百合煮粥,睡前少许啜服(个人不看好睡前喝牛奶,周围的相当多觉得牛奶并无安睡之效)。
3、艾灸(因睡前患者自我针刺可行性差,故单述灸法):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后世遂遗“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诫。温和灸足三里/涌泉/三阴交(双)及阴/阳蹻脉起始穴照海/申脉各5-10min。自然,饮食调护方面,强调晚餐不宜过饱。
4、(足部)按摩:热水浴足后,除可按摩上穴外,重点按压涌泉,对比足底反射区,涌泉基本对应肾脏反射区,同一水平毗邻反射区分别为胃反射区(胫侧)、心反射区(腓侧),可适当扩展按压、各5-10min。
5、耳穴按压:王不留行籽压贴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心/脾/肾/胃等耳穴区,qn。当然,这些外在助缘不过辅佐;一切唯心造,关键还得患者自我放松,万缘放下,一心求寐。嗟乎,身居闹市,生计所迫,养老抚幼,暂求放下,谈何容易?
怎么样感知自己的元神?
您好!
问题分析: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或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康复指导:家庭治疗措施
1、改善环境,减少刺激: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紧张刺激。要避免长期紧张而繁重的工作,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必要时可减轻学习或工作量.待疾病缓解后,再恢复原来的学习和工作。
2、学会放松自己,放松身心:当你感到疲乏和心烦时,暂时放下工作,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例如,当电话铃响,先做个深呼吸,再接听。向窗外眺望,让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状得松弛,可以暂时排解工作上面临的压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潮的工作气氛。
3、脚部按摩:躺在床上时应尽量放松自己。可以听听抒情音乐放松自己,并想像自己随着音乐漂浮。成功地入睡的关键在于减少你的注意力,避免过分压迫自己。深呼吸、伸展肌肉(体操)、瑜伽术可能有帮助。引导式呼吸法和渐进式松弛法对失眠很有帮助。另外可用稳迈舒运动按摩轮,睡觉前可用于脚部按摩,针对足底和足侧产生按摩效果,缓解神经衰弱和失眠疲劳。
4、按摩肌肉:大部分人在处于压力时,会发生某部位肌肉紧绷的现象。缓解肌肉紧绷的方法之——是找出受害的肌肉——通常是颈背肌肉及上半部背肌,然后用手掌按压它们。
5、对症治疗:只有消除发生疾病的原因及性格缺陷,才能避免复发,根治疾病。要劳逸结合,生命要有规律、有节制。避免和减轻精神压力,有意识地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特色疗法
中医调心神安五脏 心脑并治结合心理疏导
脑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产生感觉、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发出指令产生行为的指挥部。它是极为精巧和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掌管着人的语言、思维、感觉、情绪、运动等高级活动,是人体内外环境信息获取、存储、处理、加工和整合的中心。
如果性格内向、孤僻、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缺陷,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差,适应环境、应付事物的能力不足;或因长期持久强烈精神刺激,如家庭纠纷、恋爱挫折、事业失败或人际关系紧张,持久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睡眠不足等。长期刺激大脑,由于大脑皮质有统帅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大脑这一人体司令部混乱发出错误指令,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即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这里有个焦点问题,也就是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由于长久的诸多因素刺激而导致大脑发出错误的指令而引发的。
祖国医学对植物神经紊乱有更深刻研究:
1、祖国医学认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归根结底,则无不从心而发。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心主神明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伤心)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抑郁、恐惧、焦虑、强迫、植物神经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或可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等临床病症。
2、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明:人的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通过上述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性格内向、孤僻、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缺陷,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差,适应环境、应付事物的能力不足;或因长期持久强烈精神刺激,如家庭纠纷、恋爱挫折、事业失败或人际关系紧张,持久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睡眠不足等。长期刺激大脑,因心脑相系的关系,会导致心阴阳失调五脏不和,心血上供于脑不足,脑失营养从而引起大脑这个司令部的指挥混乱发出错误指令。
植物神经紊乱应该看哪个科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由大脑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属神经系统功能疾病,故应该去看中医神经内科。
中医分型及对应疗法
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月经周期缩短,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头晕,耳鸣,面颊阵发性烘热,出汗,腰膝酸痛,足跟疼,或皮肤干燥,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苔薄白,脉沉细弱。肾阴阳俱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常用中成药可根据症状而加减,
失眠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人,由于大脑皮质的内抑制下降,神经易兴奋,睡眠时不易引起广泛的抑制扩散,难以入睡或不够深沉,容易惊醒或睡眠时间太短,或醒后又难以再睡。长期如此,势必形成顽固性失眠。失眠后白天头昏脑胀,精神萎靡,使学习、工作效率低下,病人深感痛苦。到了晚上又担心失眠。从而,因焦虑而失眠,由失眠而焦虑,互为因果,反复影响,终为神经官能症的失眠症。失眠引起的神经官能症,从临床应用上看,如果是轻度患者,可适当服用安定类药物进行控制,但切忌长期使用以免产生药物依赖,让病情进一步恶化。如失眠时间较长或较为严重的患者,临床研究显示,采用中西药进行综合治疗,如采用安定类西药与中药制剂进行联合治疗,可取得较为快速、理想的疗效。另外,失眠引起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
培养好的心情:
好心态就要有好的心情,如何培养好的心情,拥有好心态呢?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来传授大家几种好心情的方法吧。
伸个懒腰,不赖床了
早上起床,伸个懒腰,活动一下筋骨,转转头,扭扭腰,伸伸腿,抬抬胳膊,都是不错的伸展运动,这样可以让你心情舒畅,不信可以试试啊。
音乐唤起你的恋床
闹钟铃声如雷贯耳,神经都受伤了,还在损害你的植物神经么?从现在开始用音乐定时。美妙的音乐会在耳畔轻轻柔柔地唤醒你,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
甜食点心亲手做,乐趣转化好心情
适量吃甜食有助抚慰沮丧情绪。品尝自制的小点心不但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在烹调的过程中,也有意想不到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也会转化好心情,从明天起开始自制点心,享受美好心情吧。
亲自下厨做早餐,魅力体现一整天
有人宁愿多睡半小时也不肯让自己吃一顿可口的早餐。其实一天三顿饭早餐最重要,早餐是一天活力的来源,为了多睡一会儿而省掉早餐是最不划算的,一来健康大打折扣。二来失去了享受宁静早餐的美妙感觉,下决心明天早起半小时为自己做顿可口的早餐吧!带给你精力充沛的一天。
舒舒服服泡个澡
淋浴或泡澡要看你的时间充裕与否。假如泡澡,水温不宜太高,时间也别拖太长,选一些含有柑橘味的沐浴品,对于提振精神是最好的。假如是淋浴,告诉你一个消除肩膀肌肉酸痛的小秘方,在肩上披上毛巾,用可容忍的热度,用莲蓬头水柱冲打双肩,每次十分钟,每周三次以上,效果佳。
开始整理啦,大扫除清除坏心情
看啊,厨房的碗筷堆得快溢出水池,冰箱里的食物有异味了,窗上积了一层灰,脏衣服满地都是。看着这些杂乱的东西,自己心烦意乱,让我们花点时间吸吸尘、擦擦灰,整理一下。完毕之后环视四面时,心情会无尽畅快。
远离电视和电脑
整天盯着电视和电脑,把自己闷在家里面,跟着电视喜悲,那你就会比较不快乐。过完了一天,又开始后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真不应该看电视。
出门遛遛,接触阳光
出去散散心,晒晒阳光,呼吸公园的新鲜空气,这么好的时光你怎么舍得浪费呢?
书是我们的好心情的朋友
找个时间体验书中温馨,体验书中的浪漫,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别有一番滋味。
犒赏自己的时间到了
一盒巧克力、一颗棒棒糖、一枚头饰、一件衣服都可以成为犒赏我们的礼物,偶尔犒赏下自己,紧张的心情也就一扫而光了。
还在闷闷不乐吗?赶快试一下上面的方法,缓解植物神经紊乱,拥有好的心情已经不再是梦想了。
饮食的疗法
将大豆、黑豆、海带用火炒至茶色,研粉、每天用开水冲调粉末,代茶饮用。
取少量人参,煎煮服用,对于女性更年期引起的植物神经失调症有良好效果。
常吃下列食品
[4] 蘑菇:由于蘑菇的茶色部分含有黑色素,对神经系统可以起作用,使植物神经稳定和安定下来。
小麦:小麦中含有泛酸(VB),能够制造乙醇,乙醇能够传导神经刺激植物神经系统。泛酸可以预防植物神经失调症。
羊肉:它含有促进人体内脏和血管功能的成份。
裙带菜:裙带菜可以预防由于钙摄取不足所引起的急躁、激动等症状。
胡萝卜:食用胡萝卜可以使副肾皮质激素的成份旺盛,可以抑制外界对精神产生的刺激,并且改善神经失调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一种独特的医疗手段和方法,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是将两种医学体系有机地结合以达到最佳的配伍用药方案和临床最优的疗效。这种疗法,其临床疗效既高于西医又优于中医,特别是对于植物神经紊乱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增效与减毒
在植物神经紊乱的防治上,现代医学运用的虽然有较为可靠的疗效,但大剂量反复运用之后,不仅易使患者产生药物性依赖,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毒副作用。而与中医中药合用时,既可增加其镇静催眠效果,同时中医中药还可减轻其毒副作用,使植物神经紊乱的防治达到临床最佳疗效(2)治标与治本
在植物神经紊乱的防治上,西医西药有时只能达到治标作用,因为产生植物神经紊乱的原因较为复杂,特别是心身疾患导致的植物神经紊乱,现代医学有时尚缺乏有效的手段与方法,而对于心身疾患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则具有较大的优势,并有丰富的方法和较好的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当西医西药治标的同时,中医中药养心益脑宁神汤可治其病之根本,达到标本同治之目的,以使植物神经紊乱从根本上得到治疗(3)急治与缓治
由于产生植物神经紊乱的原因较多,特别是一些顽固性植物神经紊乱,疾病困扰的时间较长,在短时间内可借用西药迅速起效的特点,而运用中医中药养心益脑宁神汤进行缓治,使急治与缓治进行有机地结合,则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待症状减轻后,可慢慢减掉西药运用中药养心益脑宁神汤调节,从而达到防治植物神经紊乱的目的(4)有机地结合
中西医结合疗法,不是水加油的关系,而应该是有机地结合。这种有机地结合,充分体现两种医学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其临床疗效既高于西医又优于中医,即是1+1>2的效用。在植物神经紊乱的防治上,若采用这种有机结合的方法,充分地体现出增效减毒、标本兼治、急缓有序的优势,一定能产生临床上的最佳疗效。这对于植物神经紊乱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大力倡导植物神经紊乱的中西医结合疗法(5)注意事项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一定要注意西药的用量,应小剂量用药一般时间为2-4周,之后缓慢减量,以免产生依赖性和毒副作用。如果经西药治疗两个月~半年效果不明显或者停药出现复发及戒断反应,建议不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直接采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
感谢您关注问病网,祝您健康!
怪病多由“痰”作祟
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肉体分离是冥想或禅定的一种境界;获得这种境界的人也是无法跟没有这种境界的人描述清楚。
元神:是人神志活动的原动力,禀受先天精气而产生,为生命之根本。?
1·在神话领域中它是一种高于肉体而可以单独存在的某种物质!他是人类意识的存在基础也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人类现有的能力下无法考证这种物质是否存在!
2·元神是道家修炼用语,概念类似灵魂及内丹术。
修道人经修炼的元神可离肉身外出游走天地之间(元神出窍),甚至舍肉身而去而单守独存在,或飞升,或转世。
3·王重阳在《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性者即元神”,
4·《五篇灵文注》里头说:“元神者,乃不生不灭,无朽无坏之真灵,非思虑妄想之心”。
5·中医学说认为人的脑部就是元神所在。
6·明代赵台鼎在《脉望》中说:“脑为上器元神所居之宫,人能握元神栖于本宫,则真气自升,真息自定,所谓一窍开则百窍开,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也。”
7·《锦囊秘录》则曰:“脑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提出治疗本病的原则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在现在看来,仍是那么卓有远见,由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古人探索生命和疾病奥秘的方法和思路。
由于人体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
其中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叫作“痰”,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饮”。
因此,中医意义上的“痰”,并不是单单指日常所说的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能被我们所看到的痰,中医的“痰”,还包括因为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符合秽浊、黏滞、稠厚特征的病理产物。
比如肥胖,中医就称之为“痰”。由于这个“痰”不像肺部的痰那样可以被我们直观地认识到,所以中医又把它称为“无形之痰”,而把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可以看到的痰称为“有形之痰”。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痰”的概念。
“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可能是自身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也可能是外界邪气侵袭肺部所产生,这种痰产生后,可以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能被观察到,因此比较好理解。
我们对“有形之痰”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在感冒咳嗽的时候常会接触到它,但我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一个细节:同样是肺里咳出来的痰,在性状上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比如有的痰呈白色黏胨状,有的痰色白而稀薄,有的痰呈白色泡沫状,有的痰色黄而稠厚,有的痰呈灰黑色,有的痰呈黄绿色……为什么同样是痰,却会有这么多变化?
仔细分析一下,上面各种痰的性状归纳起来,无非在两个方面存在差异:一是质地有稠厚、稀薄、泡沫之分别;二是颜色有白、灰黑、黄、黄绿的差异。
1
痰的不同质地和颜色是什么意思?
? 我们来看个日常现象,把糖溶解在水里。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果把这些无色透明的糖水放到火上加热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糖水会逐渐变得稠厚,颜色也会逐步由透明变为淡黄、深黄。
由这个现象推演到体内的痰,原来,痰的稠厚程度和颜色的深浅程度与体内的“热”有着密切的关系。体内有热,那么痰就黄稠,体内无热,那么痰就稀白,而黄稠的程度越高,也就反映了体内热的程度越高。
据这个道理,中医把色白而稀,或呈泡沫样,或呈胶胨样的痰称为“寒痰”,而把色黄而稠厚,甚至为黄绿色的痰称为“热痰”。
? 由于寒痰和热痰所反映的本质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对寒痰和热痰的治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治疗寒痰要温化寒痰,常用的药物有干姜、细辛、姜半夏、陈皮、白芥子、莱菔子等;而治疗热痰则要清热化痰,常用的药物有浙贝、川贝、天竺黄、胆南星、瓜蒌、天花粉等。
但无论是寒痰还是热痰,中医在治疗上都侧重一个“化”字,那“化”有什么含义呢?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如果水质较浑浊,我们常常会在水缸中加入少量的明矾,过一会儿,水就会变得澄清,明矾起到了使浑水中秽浊物质分解、沉积的作用,这就是“化”。
中医在治疗各种痰症时使用的化痰药,就相当于“明矾”的作用,能使痰浊分解、沉积。从而去除由痰浊引起的疾病。
? 西医对痰的认识,其实也分两种:一种是感染性的痰,如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痰;二是渗出性的痰,往往由于呼吸道黏膜细胞分泌黏液过多而形成。
其中,使用抗生素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痰有一定疗效,而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痰以及渗出性的痰,西医办法不多,那中医又是如何看待和治疗这些“痰”病的呢?
中医认为,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本来就存在于空气当中,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和影响,只有当体内水湿过度积聚,形成了过于潮湿的内环境,这些微生物才会大量孽生、繁殖,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破坏,产生各种疾病。
因此,对于这类疾病。人体内在环境的“潮湿”才是这类疾病的真正根源。就好比梅雨季节环境潮湿,霉菌得以大量繁殖,因此东西容易发霉。既然在自然现象中你可以认识到潮湿的环境是霉菌繁殖的主要原因,难道人体就不一样吗?
? 那么,内环境的潮湿引起的痰又该如何治疗呢?在日常生活中,潮湿往往和阴雨联系在一起,如果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当然就不会形成潮湿的环境。
有句话叫“烈日当空,阴霾自散”,就是这个道理。烈日能驱除潮湿,主要靠的就是它的热量,所以我们在治疗这类痰的时候只要使用性能温热的药物使体内产生一种“烈日当空”的效果,潮湿的“阴霾”散去,这就消除了水湿在体内聚集的根源,杜绝了霉菌等微生物生存繁殖的环境,从而能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痰以及渗出性的痰有快捷的疗效。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提出治疗本病的原则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在现在看来,仍是那么卓有远见,由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古人探索生命和疾病奥秘的方法和思路。
2
无形之痰
上面讲述了有形之痰,那么“无形之痰”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来判断“无形之痰”的存在呢?中医判断体内有“无形之痰”的依据有四个。
①肥胖。中医说的“肥人多痰湿”,就是指肥胖的人体内多有“无形之痰”存在,因为脂肪具有“痰”的秽浊、黏滞、稠厚的特性,它是积聚在体内的水湿中的秽蚀部分凝聚而成。
②舌苔厚腻。厚腻的舌苔,是体内水湿秽浊过多最直观的表现。
③肿块。凡是肿块颜色不红,突起于皮肤表面,呈结节状,按之软或韧。内含水液、黏液或黏胨样物质的,在中医上都称为“痰块”。
④滑脉。中医按脉象在指下的不同感觉,将其分为二十多种,滑脉就是其中之一中医对滑脉的描述是“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就是指我们摸到的脉象就像是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这么流利迅捷,滑脉的出现是体内有痰浊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痰”的主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对痰的认识,借助西医的微观检查,可使“无形之痰”的概念更具体化和直观化。比如说西疾上的高血脂症、囊肿、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这些疾病都具有秽浊、黏滞、稠厚的特征表现,因而也可以认为这些病是痰引起的,这样,西医的检查成为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而通过中医对痰的产生机理的认识,我们便可以把这些疾病的产生和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联系起来,为疾病找到根本性的治疗手段。比如说高血脂症、囊肿、淋巴结结核,这些疾病都符合中医痰的特性,它们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和脾的运化失常、水湿痰浊在体内过度积聚有关,所以可以通过健脾助运、化痰软坚的方法来治疗。而且由于从根源上杜绝了“痰”的生成,治疗效果是长久的。
? 在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位高血脂症患者,服用舒降之、力平脂等没有明显效果,自觉头晕乏力,精神不振,胃纳不佳,白天嗜睡,夜间多梦,心慌心悸,大便经常不成形,面色无华,舌苔淡白,两手的脉象都细微无力。
我诊断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体内痰浊凝聚,留滞于血脉之中,影响气血运行而发病。
给予健脾化痰的中药7剂:炒白术3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半夏l0克、甘草6克,茯苓15克,橘络6克,胆南星l0克,焦山楂15克,生姜5片。
患者服完7帖药后,自己感觉精神、胃口有明显好转,头晕比原来减轻了一大半,大便已基本成形,于是我让患者按原方再服用7帖。患者再来复诊时各种症状已经基本不明显了,复查血脂,已经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
另一位腘窝囊肿患者由于害怕手术而前来我处咨询。
中医认为,囊肿的形成是体内痰浊在某一部位凝聚的结果,而痰浊的产生又是和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通过改善和增强脾的运化水湿的能力,就能够去除痰浊在体内的积聚,从而消除囊肿。
基于这种思路,我给患者开了一个健脾化痰、利湿消肿的方子:炒白术45克,泽泻15克,滑石15克,猪苓10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半夏20克,制南星10克,薏苡仁30克,青皮10克。
这个方子患者连续服用了约一个月的时间,腘窝囊肿完全消除,期间根据症状的变化,药物略有加减,但基本以上述药物为主。从这两个例子也不难看出,中医痰的理论是完全经得住实践考验的。
? 脾对水湿的运化不足,导致水湿在体内积聚,水湿中的秽浊物质会在人体某一部位凝结形成痰块,如上面讲的囊肿、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也会进入经络血管,随着人体的气血运行而到达全身各处,如前面讲的血脂等。
这些秽浊物质具有黏滞的特性,所以往往会导致气血在经络、血管中的运行受阻,使脏腑组织产生缺血缺氧的病理改变,引起各种疾病。比如痰在头部,影响脑部供血,则会出现头晕、健忘、嗜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如西医称的脑梗塞,很多在中医上就属于痰引起的。
痰在经络四肢,则会导致四肢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出现四肢麻木、手足逆冷等症状;痰在血脉,则会导致心脏自身的供血不足,而产生心悸心慌、心率失常、心胸憋痛等症状,如西医说的冠心病,很多情况下也和痰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痰还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如果痰湿的秽浊之气阻碍了人体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则会使人出现自言不止、郁郁寡欢、无故悲伤等抑郁型的精神失常性疾病。由于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神志的主宰,所以这类由“痰浊”过盛而引起的精神失常,中医上称为“痰迷心窍”。
3
痰的游走性
关于痰的游走性,元朝的大医家朱丹溪就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也正因为痰“无处不到”的特征,中医上把很多的怪病或是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都责之于“痰”。
所以中医上有“怪病多由痰生”的说法。朱丹溪也提出“百病中多兼有痰”的理论,这给诊治疾病增加了新的思路,有些疾病虽然辨证正确,用药也对证,但临床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时,我们便可以考虑加入化痰的方法,很多时候可以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
我曾治疗过的一位眩晕症患者,眩晕有一年多时间了,久蹲或久坐后如果突然起立则会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平时整天都感觉昏沉沉的,精神萎软,讲话声音低微,面色苍白无华,胃口一般,大小便都还正常,舌淡红苔薄白,双手脉都细弱无力。近一个月来,眩晕似乎还有加重的迹象。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
当时我还想,这不是典型的中气下陷吗?气虚下陷,导致气血不能上升濡养头部,这还不容易治吗?于是我给患者开了5帖补中益气汤,开完药方,我还蛮有信心地告诉患者,这5帖药吃完,你肯定会有明显的好转。
可五天后患者来复诊时,却给我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告诉我眩晕没有任何好转!同时他也安慰我说,可能是我这毛病时间长了,要好转也没这么快吧。我再仔细询问了患者的情况,得出的结论还是气虚下陷,既然辨证上不存在什么失误,为什么会没疗效呢?
这时我想起朱丹溪“百病中多兼有痰”这句话,心里便豁然开朗了,心中的疑团也解开了,既然是气虚,那势必会导致水湿运化失常,痰浊内生、痰浊阻于脑部而发为眩晕。
前面治疗无效,是只考虑了气虚,而没有考虑存在于经络血脉中的痰浊,于是我为患者重新开了一张补气化痰的方子: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l2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川芎10克,升麻3克,柴胡3克,桔梗6克,橘络6克,制南星6克。仍旧服5帖。
五天后患者欣喜地说,这次的药真灵,才吃了五天,我的头已经不大晕了。后来我让患者服用香砂六君丸巩固,服用了一个月左右,随访患者一年,眩晕都未发作。
4
怪病梅尼埃氏综合征也是痰湿引发的
这里,我想提一下梅尼埃氏综合征(以前也叫美尼尔氏病)。
这个病的临床特征是:阵发性眩晕,容易经常发作,眩晕时患者会觉四周物体旋转,好像有坐在车船上旋转不定的感觉,并伴有恶心、呕吐、头部昏痛,活动会导致眩晕呕吐程度加重。
所以发作时,患者往往静卧闭目,不敢活动,有的病人会感到耳内有堵塞和压迫的感觉,或伴有眼球震颤。
西医认为本病是内耳淋巴液增多、压力升高而引起的耳源性眩晕。
我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关“冒眩”(“冒”,是恶心呕吐的意思,冒眩也就是指一种发作时眩晕和恶心、呕吐并见的疾病。)证(张仲景认为是“心下有支饮”所致,这和梅尼埃氏综合征非常相似)的记载以及现代医学对梅尼埃综合征的认识,认为此病是水饮停留于内耳所产生的,并采用《金匮要略》中的“泽泻汤”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泽泻汤的组成就两味药——泽泻和白术。泽泻,《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它的功效是“主风寒湿痹,消水”;白术,晋朝医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称它“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并称它能“暖胃消谷”。
这两味药组合在一起,泽泻通利小便,泻体内水饮为主,白术健脾消痰水为辅。既能去水饮积聚之标,又能绝脾虚生痰饮之本,所以药味虽少而获效迅速。
我曾治疗一夏姓女患者,43岁,患梅尼埃综合征三年多,这次因劳累诱发疾病,自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水入即吐。闭目静卧在床上稍觉好转,一动则又加剧如前。
头部昏沉,语音低微,她在就诊过程中就跑到门口呕吐两次,呕吐物为清水样东西,自述已经一天没吃过东西了,仍时时有泛恶感,舌淡苔白腻,脉象弦。
我根据“饮停内耳”的思路,用泽泻汤:泽泻30克,炒白术45克。用水一碗半,浓煎成半碗,温服。
并嘱咐患者,服药时不要一口喝完,先喝一口,过5分钟左右,如无不适,再喝一口,如此慢慢将这半碗药喝完。
患者喝完竟不吐,渐渐安睡,直至第二天天亮才醒,醒后觉病如失,后用健脾化湿药调理两天,身体全安,并至今没有再复发。
痰湿体质自测。
1.头眩、头痛、头重。
中医认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须气血精髄濡养,不容浊邪干扰。如痰湿上犯,干扰清空,则头眩、头痛而闷重。
头痛、头眩、头部闷痛属实者,常见于高血压。
西医认为,高血压乃脑血管痉挛,或血管硬化失于弹性,因而血液运行受阻,压力升高。
从中医来讲,痰湿之邪,重浊有形,加之“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发病特点,因此痰湿上犯,遏阻清阳,充斥、痹阻于血管内外,亦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而使血压升高。
故高血压患者,凡具有痰湿上蒙头部清阳见症者,按清化痰湿论治,收效极为显著。
痰湿上犯而形成的头眩、头痛、头重,或迁延不愈或时好时发,但与气血虚损之症有本质的不同,用补益剂不独无效,反可加重,此因犯实实之诫故耳。
如顽痰血聚结不散,并可凝结成为肿瘤,盘踞于颅脑或机体其他局部,非化散搜剔顽痰血,肿瘤之患不能消除。
2.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
痰湿之邪留伏于胃肠,造成胃失和降,腑气受阻,故常作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小声漉漉。
痰饮上逆,故常有口中粘腻。痰浊本为津液所化,但又反过来遏阻津液的运行,故又时而口干,如饮水过多,徒增饮邪,则水入而呕恶。
以上症状,临床上常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因而服药往往无效,如按温化痰饮为治,或兼主疏肝运脾,收效甚捷。
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本症的发生,一般是始于肝气郁结情志失和,进而肝郁脾陷。肝脾不和,脾气亦为之抑部,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随气上壅,阻于咽喉。故咽喉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
痰之为患时聚时散是其特点,又因本症始于肝气郁结,继而脾运失健而痰聚,故本症为咽喉如物梗塞之症,亦随情志之抑郁和愉快与否而表现为时现时消。
本类症状,多见于女性患者。如病情经久不愈,因病致虚,可形成阴虚挟痰之症。如专事化痰消散,则阴津更加耗损,咽喉阻塞干燥之症必更为严重。必须同时配伍足够的滋养阴液之品,以滋养为主,寓养于消,痰气阻塞之症,方可愈而不发。
4.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但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
“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即指此类病症而言。中医讲“心”,亦指脑的功能,如“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论性在于脑”等等即是。
故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常常以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的病变表现出来。此类病症,治以涤痰开窍,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5.大便粘裹痰涎,或大便秘结不畅。
痰浊留伏胃肠,随便而下,则大便粘裹痰涎,治以健脾化痰,当有收效。如痰浊留伏肠中,遏阻腑气,则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但粪便并不干结)此症愈润下愈秘结,如投以行气化痰宣肺之剂,则大便迅速通畅。
6.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
痰为阴邪,其性粘滞而易于内伏。痰浊内伏,遏阻阳气,阳气不能伸展,形成阴不配阳,阴遏阳郁而发热。痰浊遏阳发热,既不同于外感六*之气化火,又不同于血虚、阴虚、气虚之见症,其特点是身困重而热不扬。临床上不少不明原因的低热,如不见阴虚、气虚之类体征者,当属此类。
如妄投滋阴补气方药,则更加助痰恋邪,造成低热身困,绵绵不已。如能详察舌脉,审症真谛,以化散痰湿为主,则可收到满意效果。
7.肢体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疼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未发现病变。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所(兼)感不同,病变百端”,痰浊留伏遏阻,局部营卫气血运行受阻,故有上述诸证之变。如痰浊聚结不散,患处还可出现肿胀或结节。
8.溃疡、糜烂,滋水渗津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
痰湿留伏,或热痰凝聚,影响局部气血运行,有形之痰浊外泻,故滋水渗津不止,甚至溃烂流痰。本症长期不愈,正气虚衰,加之患处腠理洞开,常受外来风寒邪热之气的侵袭,营卫气血难以恢复正常,故患处久不收口。此乃始于痰浊凝聚,继而导致气阴亏损,兼挟顽痰不化。
如患处皮肤增厚起屑,为气阴亏损、营卫失和,兼有顽痰凝聚。
9.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槌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上症尤为明显。
痰饮停伏胸中,胸中阳气被遏阻(包栝肺气失于肃降)向运行不畅,故常感胸闷憋气。如痰浊停伏于背部,背部阳气运行不畅,则背部作胀或发凉。叹气和槌打,气机暂得舒展,故患者常大声叹气或槌打而后快。如痰浊痹阻过盛,使胸中阳气完全痹塞不通,还可导致一时性的气血运行迟滞,不通则痛,心前区呈压榨样闷痛,发生严重的急性心肌梗塞。
10.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打凉冷感,或肤色晦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