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老师视频里的法外狂徒是-法外狂徒罗翔经典语录
(这是《浅思录》的第81篇。文:书先生,2020年12月27日,新加坡)
最近“法外狂徒张三”的创造者,罗翔老师,在《脱口秀反跨年》节目上,讲了一段脱口秀。
这段脱口秀很精彩,如果你没有看过的话,可以搜来看看。在我看来,仅就这段脱口秀而言,无论是包袱设置还是节奏控制,罗老师都不输给专业的脱口秀演员。
虽然我挺喜欢看脱口秀——语言艺术类的节目我都喜欢——,但最近实在很忙,本来是不会有时间去看一档综艺剧目的。事实上,我也的确没有完整地观看《脱口秀反跨年》,而只是特意搜了罗翔老师的那一段来看。
之所以我这么做,是因为我发现朋友圈里好多人在转里面的其中一句话:
很多人在转发的时候,还会配上“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这样的评论。
大家知道,我是一个对语言现象很敏感的人。我很纳闷儿——这句话很正常的啊!在罗翔老师整个脱口秀里,也不算最出彩的句子,但为什么大家喜欢转这句话呢?
我的疑惑,直到看到有人转了下面的,才解开了。
上面的那段评论,完全曲解了罗翔老师的原意。
是不是因为大家误解了这句话,才转发的呢?
我在百度搜了罗翔老师的这句话,还真发现不少类似的错误解读:
为什么我说这种解读完全曲解了罗翔老师的本意呢?关键就在“很可能”三个字上。
罗翔老师的原话是“完全有可能”,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用英语单词来表示,罗翔老师谈的是possibility。
但是,把“完全有可能”理解为“很可能”,谈论的就不再是可能性,而是概率了。前者的英文是possibility,后者的英文是probability。
据我观察,possibility和probability是人们经常搞错的两个概念。possibility是二选一,讲的是存在性,要么有可能,要么不可能。而probability是百分比,可以是0到100%之间的任何数字。
概率论里有条件概率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某种条件下,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很显然,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个人声称自己遵纪守法,会提高他是一个人渣的概率,虽然无法排除他是人渣的可能性 。
人们为什么会误解这句话,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日常用语的歧义。在汉语里,“可能”这个词,既有英语possible的意思,也有英语probable的意思。
实际上,你去查英汉字典,possible和probable都被翻译为“可能的”,有些严谨的英汉字典,会把probable翻译为“很可能的”。
然而,如果你去查这两个单词的英文解释,会发现它们意思差别很大。我以科林斯词典来举例。
从英英解释,我们可以看出,possible的意思是“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对的错,但我接受它可能是对的”,而probable的意思是“很可能是真的,很可能会发生”。
如果看完词典的解释,您还是有点疑惑的话,让我们来考查一下possible和probable的搭配。搞语料库语言学的都知道J. R. Firth的名言:
在英语里,possible前面可以加上completely,就相当于中文的“完全有可能”:
但是,整个10亿词的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找不到一个completely probable的例子。这一点不奇怪,completely在意思上就不能和probable搭配,就像汉语里我们也不能说“完全很可能”。
实际上,由于possible和probable意思上的这种联系和差异,它们经常被对比着使用,比如:
我们可以在COCA里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第二个原因是我的推测。我想,很多人对这句话误解之后产生共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反感各种装X的人设。现在听见有人说,标榜某种人设的人“更可能”是人渣——虽然是误解——自然感觉很爽。
日常用语有很多歧义,除了今天说到的“可能”,还有我以前文章里提到的“公平”和“平等”等。平常随口说一下,有歧义也没有关系。但如果涉及到价值判断,或者言论批判时,就有必要弄清楚词汇在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否则,就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伤害。
本来没有这个意思,被别人理解出这个意思,这事儿对罗翔老师来说,也不是第一次了。上次写了点读书感想,被人从微博给骂退了,这次可不要又出什么岔子。
不管怎么说,糟心的2020就快过去了,我们的确有资格在岁末爽一下,哪怕这种爽感是由误解带来的。今天,我们还顺便学会了possible和probable的区别,这也值得高兴一下。
希望2021对我们大家都好一点。最后让我用possible和probable造个句,做为对来年的期待: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coming year will still be a bad one, but I believe it is not probable. 也许来年还有可能很糟糕,但我相信,这种可能性很小。
法外狂徒张三是谁?
律师张三这个梗指的是:张三出自b站法考主讲刑法的罗翔老师,张三是他通俗易懂的刑法小案例里的主角,之后还被粉丝改编成歌曲“法外狂徒张三”。
由于在每一期的视频里面罗翔都会用张三来举例子,张三就经常的被当作是加害人出场,也就是说用他的名字作为举例犯下许多案子的主人公,比如“这位张三,放火无恶不作,什么放火爆炸,对他来说都是小意思”。
罗翔人物履历
1995年—1999年本科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1999年—2002年硕士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刑法学硕士学位。
2002年—2005年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得刑法学博士学位。
2005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执教;2009年—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
罗翔和苏轼——古今法理的交融
法外狂徒张三,出自b站法考主讲刑法的罗翔老师,张三是他通俗易懂的刑法小案例里的主角。
张三,其实是罗翔老师讲一些经典案例中方便称呼事件中的起的名字;网友将每个案例的张三合成一个人,也就有了“法外狂徒张三”、“逍遥法外张三”的这种梗。
人物评价:
罗翔是普法“段子手”,刑法“小王子”,被称为“bilibili男神”。罗翔具有深厚的法学素养,非同凡流的认知水平,以及博大的人间情怀。“用良知驾驭我们之所学,而不因所学蒙蔽了良知”,这就是罗翔。
更为难得的是,他讲课,真性情、有个性,风趣幽默、生动形象,能把法律讲成“相声”和“段子”;“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法律是他的武器,真实是他的铠甲。”罗翔说法,是“法治之光”,而背后的本质是“思想之光”。
与其说罗翔是法律知识的普及,不如说是进行法律思想的启蒙。
罗翔:我们要约束自己内心的张三,罗翔老师的“张三梗”你知道哪些?
前阵子,罗翔老师讲法律的视频火了。
众家长欣慰地看到,孩子居然沉迷学习了!
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新的IP:法外狂徒张三。
(罗老师经常用张三举例子)
果然,不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反而能让小伙伴们沉迷。
在前几集,罗翔老师总结了一句话:
法益作为入罪的基础,伦理作为出罪的依据。
舟行我稍微解释一下:假设小张把小李踹下了粪坑,导致小李被活生生溺在粪坑里。
你说,小张要不要被警察带走?肯定要。
因为故意,是入罪的基础。
可是我们再了解一下这背后的隐情,才知道原来是小李企图小张,小张先假装同意,然后趁小李脱裤子的时候,飞起一脚就把他踹进了粪坑里。
出于自我保护杀了人,小张要不要被判刑?答案是肯定不要,因为伦理,是出罪的依据。
换成在座的各位,可能不仅要踹他下粪坑,还要拿砖头往下拍呢。
罗翔老师的这个理论,让我遥想到了千年前,宋朝的苏东坡。
苏东坡曾经处理过两个经典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
苏东坡刚到杭州就职时,有人告状说别人欠了他两万块钱未还。
欠钱不还,违背了法理,肯定要入罪,于是苏东坡把那个欠钱的人叫来了官府。
可欠了钱的人却说:“我家凭制作扇子生存,恰巧父亲去世,并且从春天开始,天天连着下雨,天气十分寒冷,做好的扇子又卖不出去,并不是故意欠钱的。”
亲人去世要安葬,生意又惨淡,欠钱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苏东坡认为这个案子,有出罪的依据。
那时候苏东坡仔细看了他很久,对他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市卖。”
过了一会儿,扇子送到了,苏东坡拿了二十把空白的夹娟扇面,用公文用笔书写草书并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
苏轼把扇子交给那个人说:“快去外面卖了扇子还钱。”
那个人抱着扇子感动得不行,眼泪狂飙,且他刚走出府门,就看到乌压压的一片人要争着用一千钱来购买扇子。
扇子被一抢而空,没买到的人还捶胸顿足,后悔来晚了。
第二个案例:
还是在杭州,有一天手下来报,说有个进京赶考的书生犯了冒名欺诈罪,他两件行李上所贴签条,均是“交京都竹竿巷苏侍郎子由”,落款均为“苏轼”。
好家伙,胆子忒大了,直接冒名成杭州太守,文坛领袖苏东坡了。这相当于冒名成杭州市长兼全国作协主席啊。
赶紧抓过来,苏大人要立即审理此案!
人很快抓住了,苏轼质问道:“这两件沉甸甸的行李,装的究竟是什么要紧东西?”
闻此,面红耳赤的书生赶忙如实禀报:“学生羞愧,对不起大人!学生进京赶考,盘缠没有着落,亲友就送给学生两百匹绸子,好到京城兑换现钱。想到这绸子过关都要纳税,恐到了京城所剩无几,学生就打起了歪主意:大人名闻天下,无人不知,贴上这张签条就可蒙混过关,得到免税便利;万一获咎,想必大人也会大人有大量。恳请大人恕罪!”
追求功名,人之常理。赋税太高,社会问题。Skr Skr
有了出罪的依据,苏轼便没有继续追究,甚至亲笔书写好两张新签条和一封给苏辙的短信后,他还打趣对方道:“你只管放心赴京赶考,保准不会再有税吏找你麻烦了。就算他们胆子大,手段狠,把你捉到皇上面前,你也会平安无事的。”
听罢这话,既惊讶又感动的书生,顿时热泪盈眶。
从以上的两个案件来看,苏轼很好地平衡了法益和伦理的关系。
法律虽然不是伦理道德的补充,但是法律脱胎于道德。且伦理道德“法律化”也在现代法制建设中不断推进。如“见义勇为法”。
可是,有很多时候,古今中外的断案者们或许过于“冷酷”了,忽略了法益和伦理的关系。因此判案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冤假错案。
而苏轼,显然不是一个冷酷的人。
身处封建时代,竟能贯通法制时代的理念,苏东坡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创作不易,喜欢就点赞留言吧,嘻嘻。
罗翔是不是法官
罗翔老师的视频一直在b站大火,就连罗翔老师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在讲课时的那些视频发到网上,居然有那么高的浏览量,那么多人喜欢观看这类视频。罗翔老师又解释道,这也是大家对知识的渴求的一种表现,他也很高兴能为大家讲解那些刑法上的经典案例。我们但凡看过罗翔老师的经典案例中经常出现一个名字,那就是张三,在罗翔老师列举的各类刑法案例当中,这个张三可谓是做奸犯科,无恶不作,因此,大家又号称这个张三为法外狂徒张三。
罗翔老师案例中的张三也被b站鬼畜的各路大神当做素材,做成各式各样的鬼畜视频,为大家提供了很多的乐趣和欢声笑语。罗翔老师在为大家讲解完张三的案例后,总是会说几句让大家很有心得的话。罗翔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肮脏龌龊的角落,这个世界也并没有那么美好,但是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美好,所以我们才会更加珍惜这个世界的美好,并且愿意挺身而出去守护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拥有一颗向往光明和正义的心,但是没有人是完美的,人们往往会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误,有些错误可以补救,也可以被原谅;有些错误补救不了,也不可以被原谅,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永远都要秉持着心中的那柄秤。
罗翔老师也告诉过各位同学们刑法当中记录着很多人世间的罪恶,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看多了人世间的罪恶而变得麻木不仁,不管我们看见了多少人世的罪恶,我们心中都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都要做一个正直且善良的人。罗翔老师自己也说,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也犯下过很多的过错,希望同学们不要把我当成一个圣人去看待。我亦觉得如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不要总是拘泥于犯错这个圈子,而是要看向如何应该纠正自己这个错误的广阔。
在众多的案例中,我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著名诗人顾城,顾城曾经写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注定要用它去寻找光明。哪怕是写下了这么坚定的要去追寻光明的诗句的顾城,到最后都没能抵挡住黑暗的腐蚀,残忍的了自己的妻子。除此之外,人世间还有各种功名利禄,金银钱财,声色犬马的诱惑,可见人们要坚守自己心中的光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更要坚定自己心中的信念,哪怕身处黑暗,也要心向光明。
罗翔:真正的善行不是炫耀,而是为了治愈我们这颗独孤的心。
罗翔不是法官;罗翔,1977年出生,湖南耒阳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
罗翔,人称刑法界郭德纲,凭借一段段脍炙人口、曲折离奇的刑法案例视频讲解,受到广大网友追捧;他说着普法单口相声,让拥有传奇人生的法外狂徒张三成为经典IP。
"张三的狗咬我,我把狗咬了属于正当防卫吗?一个小孩落水,张三坐地起价,救人5000元一斤,最后小孩淹,张三犯罪了吗?张三拿刀砍我,我抓着张三的名贵吉他回击,最后把他的头打爆了,吉他断了,构成犯罪吗?张三对他人怀恨在心,给对方买了100张蹦极票,结果第99次的时候对方摔了,赠票算不算危害行为?张三儿子考上985,就在颐和园里放了985条毒蛇,应该认定为什么罪?"
这些离奇的案例,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生动有趣,网友们直呼上头,看的津津有味;罗翔老师最经典的案例粪坑案,在B站有1000多万的播放量。
前两天晚上跑步,跑步时戴着耳机听歌,无意间网易云音乐弹出了罗翔谈意义这个话题,遂点开听了一段,伴随着轻柔的背景音乐,罗老师慷慨激昂地谈论着人生的意义,听到某一刻,心一沉,眼泪快出来了,还好,当时在夜跑,没人发现。
这两年,罗翔老师火遍全网,算是知识界的网红老师了,他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征服了无数网友。我对罗老师的印象——一位可以把法律知识讲成各种段子的老师,他口中的法外狂徒“张三”犯下了不可计数的案件,生动有趣的讲解让不懂法律的朋友们也涨了很多知识,罗老师除了拥有有趣的灵魂之外,还三观正、人品好、学历高,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前段时间,罗老师做了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罗老师将B站收入全部捐给儿童救助机构,累计37万余元。罗老师说:“当你要问我如何去寻找人生的意义,我想说,以感恩的心去开启每天的生活。”
的确,罗翔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如何过有意义的人生?
1. 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使命而来,但是未必所有人都能早早发现自己的使命,使命不分高低贵贱,就像职业一样,被别人需要就产生了价值和意义。
使命是做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情,并且这件事情在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这样才有意义。
比如:有人热爱运动,有人热爱美食,有人热爱拍摄,有人热爱讲故事……这些不同的热爱吸引同频共振的人,最终变成一个个行业,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持续做利他主义的事情
即使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如果缺乏行动,动机不纯,杂念太多,也不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我刚毕业时在一家小的教育机构工作,当时这家机构有一点很吸引我,就是他们会不定期做一些爱心公益回馈社会。有一个活动是教师支教——每个季度会组织几位老师去一个山区贫困小学支教两周,回来后给其他同事分享心得。起初,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但是,后来我觉得这个活动的初心并不完全利他,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老师们的支教服务周期只有两周,支教的老师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公司的一些潜在任务,目的性较强,比如,拍照记录与孩子们的交流对话,收集上课时的照片,刻意提问孩子们一些敏感的话题......回到公司后与其他同事分享支教心得。刚开始我很感动,但是后来一想,几位老师两周的支教能给孩子们带去多少知识吗?相反,是这些孩子的艰苦生活点缀了我们平淡无趣的工作。也许初心是善良的,但是方法不对。
第二,机构把老师们支教的照片和给学校捐赠的生活用品照片用于大量企业文化宣传,更作为招生的广告来重复使用。我总觉得这份善意更像是一种手段。
所以,当我听到罗老师说,真正的善行不是炫耀,而是为了治愈我们这颗独孤的心。那一刻,我的灵魂像被击中一样。
世人都不傻,真正善良的人不带有功利的私心,真正的善行是发自内心希望别人更好。持续做利他主义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利己。
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持续做利他主义的事情。
以上,感谢你的阅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