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元神归位-修复元神的最好方式道教

区别:

佛学与道学还是有差异的。

1、首先是教理上有所不同,佛学修证主要是证得本心,佛家认为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与佛无异,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其根本就是围绕那个众生平等无异如来藏来修证。而道家则期望通过修行肉身能长生久视,最终目标是修得阳神出壳,成为大罗金仙。两者都说明心见性,但实者概念差异极大。仙鹤兄言之有理,在千年文化的传承中,两者相互影响,双方部分术语相同。但实际上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道家偏重于自我修证,尽早成仙。佛家更偏重于普度众生,菩萨为众生故,生生世世不离世间教化。

2、修行方式上的不同。由于目标的不同,在修行中,道家更重视肉身健康的修行,步步都以身体变化作为考核指标。而佛家则偏重与对心的修证,将吾人心识细分为八识,其八识各用功用。然目标则是证得真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正的本际,能生万法的第八识如来藏心。并依次修行最终证得佛地。其本质差异还有很多,但基础都要求从做人开始,集功累德修集证道资粮。在宇宙实相中,一定只有一个最正确的方向。某学认为佛学还是较道家究竟。当然末学修学道学时间不长,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大家讨论。关于藏密是佛法分支一事。末学认为此概念仍需众行者仔细检点,研究佛典做最终的判断。何故?藏密,其所谓教义和正统佛教经典内容多有出入,相较显宗经典矛盾重重。表相差异,容许双身邪*修证,可食肉,妄言神通无量,诛迁法(妄言将人杀,通过法事能让者往生佛国);以上和显宗教义全部相左,佛祖金口所言众生持戒内容,在藏密均可接受。教义差异,藏密不承认有第七、第八识,而期望将妄心意识净化为清净的本我。这和佛法真意差之千里。而藏密之法均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但藏密后人确称,此“高深大法”较显宗更为殊胜。末学思维,这处处和显宗矛盾的藏密,岂不是说本师四十九年所传佛法都是错的。

世间是先有佛还是先有道一,道是永恒存在的,佛只是悟道者。二,道家在春秋之前即有,佛家在此世是在春秋时期由释迦所创,应比道家晚。

也就是说:

1.世界上先有道,佛源于道;

2.道比佛复杂,佛比道直接;

3.道讲道理,佛讲真理,但道理在好,不如真理;

4.道修身性,最高目标九九天劫,佛修心性,最终结果证得涅磐;

5.道最高也没脱三界六道,即使九九天劫也在三界六道自由穿梭,还要遵守天道,不能胡闹。而佛却超越三界六道;

6.道重元神,佛没有元神,佛家把原神称为识精元明,是由于妄想产生的意身,没有完全摆脱。

联系:都是讲的人生哲理。是同一时期文化相融而出现的。

佛 [fó]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西方有神,名曰佛。——《后汉书·西域传》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译成汉语应为“布达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统御,一切不约而同,统一尊循,无有例外。这个(假设的)统御者,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恒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古人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名称,简而言之,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字,而不是道的本质。它本无名,可以叫它TT,也可以叫它YY,也可以叫它道。名为TT,即不是TT,名为YY,即不是YY,名为道,即不是道。

古人把它自己如此,这样,那样,强名为道。今人认为道就是道,忘却了它的本,而抓住了它的末。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产生於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於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只可以直观体验。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

《庄子·缮性》:“道,理也。……道无不理”。《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管子·任法》篇中说“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这个“道”是政治原则;《周易大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又是指基本规律。此外春秋时期也还有“天道”的说法,《春秋左传》即记载子产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天道”即天之道,特指与天象有关的自然规律。老子之道的含义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时又在社会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义上使用,即分析人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道家黄老之学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道家老庄之学为代表的道家之“道”,偏重于谈宇宙本体及万物起源的问题。所以,虽同属道家,但是侧重点不同,在哲学与美学中也具有不同的重要含意和特色美观。

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可能分别代表道的不同的含义。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故老子说“独立而不改。”俗语云:“条条大路通北京。”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

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卫生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俗话说:“各有各的道。”可见这个“大道”与人生关系之密切。

中华道家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可“百姓日用而不知。”

自古以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中华道家,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

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原神神话体系参考的什么

成道成佛?……

所谓观音文殊普贤“背叛”道教,是小说作者编出来的,精于此道的有《封神演义》的作者,以及网络小说《佛本是道》的作者梦入神机。

另:没有观音“成道、成佛日”,只有观音菩萨圣诞,出家日等。

不是不剃头,是人家有N多化身,中国的塑像人一般塑的是“白衣大士身”,不是出家相,所以你没看到剃头发的。

如果你觉得看小说就能把佛教了解透彻,那真的很“偏听”。

小说为了让人觉着好看,就会对实物本身作一些艺术加工,尤其是神话、奇幻小说。作者会赋予其中的“神、佛”一些他们本来没有的东西,如私心、派别门户之争,所以,如果要了解宗教,别去看小说,要看经典。

关于供果的一些知识

原神》的魔神体系主要指“尘世七执政”——即七神秩序下的魔神体系

拓展

现在最新考据出璃月确定是单一国家原型,稻妻应该是之外,其他五国都是以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时期一片地区,或该地区幅员辽阔的强盛文明为原型,璃月原型自然是中国,神话原型以玄学,民俗、道教、佛教三教神话为主。稻妻原型日本,最多包括泛中华文明的次生文化区吧,以神道教神话为主。

道家的历史是怎样的?道教的神仙体系又是如何?

我们做供养时,首先要见天尊神明生欢喜心,接下来要反省自己的不足,甚至能生惭愧心,最终生成恭敬心。以此心境去供养天尊神明,必得清凉甘露,一片祥和。

在供养神明时,五供、十供是常用的供养仪轨。其中,如何选择供果,已经成为信众急需解决的事情了。因为现今的信息繁多,直接导致很多信众接收的知识是紊乱的,有供佛的,有供神的,有供仙家的,最后杂乱一起,分不清。

在这里啊,我们还是说一个大前提。任何的供养仪轨都是为了表法而产生,就像供果一样。水果供上去,天尊神明会下来享用吗?一般不会,其主要目的,还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麼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麼样的因”。

从供奉表法上讲,供花代表因,供果代表成果,代表了“种善因,得善果”之意;也有对修行人的一种憧憬:道果早香。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上供的大方向就有了:新鲜洁净,成熟完好、气味清香的水果,且具吉祥寓意的水果,大部分都是可以供奉神明;而气味刺激、途径不当、腐坏破损者,不可用于供养,一者不恭敬,二者表法不圆满。

香火灯水果,茶食宝珠衣。

先说常用的供果体系:

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桂圆:寓意团团圆圆葡萄:寓意紫气东来火龙果:寓意红红火火橙桔:心想事成,大吉大利草莓:谐音“扫霉”,扫走一切霉运,好事连连菠萝:在闽南语中被叫“旺来”,寓意福旺、财旺、运气旺香蕉:形似元宝,又有一串为铜钱之意,而且“焦”和“招”谐音,有招财之意,因此香蕉也是供奉财神的水果。

其它水果如桃子,哈密瓜,西瓜,芒果这些都可以选来供神明。我们经常用新鲜干净的水果供奉神明,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善良、清净,我们的行为也会越来越慈悲,当我们变得越来越慈悲时,福报和好运自然就会出现。

哪些水果不能供奉?

道教崇尚道法自然,但是也会有相应的禁忌,虽然供奉水果是出于诚心,但是有些水果是不能供奉的。道教典籍《大梵斗仪》中关于供果的禁忌是这么说的:“果品诸般枯与鲜,石榴有忌供玄天。李子不宜献太上,黑枣槩禁上真前。”

在诸多的水果里,有些神仙是不能供奉的,玄天指的是真武大帝,之所以禁忌石榴,一是石榴成熟后皮自然裂开,真武大帝苦节修行曾抛肠弃胃,恐有不敬之意,所以不供;“太上”指的是太上李老君,因此忌用李子供奉太上老君,是为了避讳老子的名讳。

哪些水果有争议?

1:有些地方说梨子不能用来供神,是因为“梨”谐音“离”,所以供梨的地方不多。但是黄箓斋、放焰口超度法会时,常有供梨上法坛的情况,一可做施食用,赈济饿鬼道;二则高功执幡召请后,向孤魂野鬼传《九真妙戒》:各宜改过自新,现出本来面目,明明心境,看破原神,回光反照,悟道登真,这里的梨开示寓意为“离苦得乐”。

2:还有的地方说花生也不能拿来上供,因为它生长在地下,略有不洁。这就是以想当然之法论仪轨。其实在道教里,花生属于六斋,即是干料或素菜六道。

如香菇、金针、木耳、豆皮、红豆、黄豆、花生、海带、豆干、蘑菇、芋头或者各类素食糕点,任选六种。另外,花生还有“莲花化生”的寓意,佛教看花生也是上妙之供品。

3:西红柿,因其生长环境不净而不供。但有些地方会供圣女果,圣女果也叫水果柿子,谐音事,寓意事事如意。还有与圣女果寓意一样,那就是柿饼,冬天没有新鲜柿子,可以用柿饼代替,吃了事事顺心,万事如意。

4:另外,一些信众认为爬藤水果不能供。这倒无妨,因为爬藤水果太多了,诸如西瓜、猕猴桃、百香果、水果黄瓜、哈密瓜等等。其中黄瓜的争议较多,乐施善供的地方百姓,喜其美意为飞黄腾达,且黄瓜多子、年年繁殖,寓意为多子多孙、果实累累;而不供黄瓜者,却觉得供黄瓜,有欠拍之意...倒也无伤大雅。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不能供的水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环境、地域民俗及所供神明等有所调整。而且尤重内心,任何你认为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东西,你都能够用来做供养,譬如:太阳月亮、金银珠宝、珊瑚琥珀等等,只要你作为人类有限的投射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

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供养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天尊神明需要这些东西,这恰恰是通过供养破除我执的过程,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好的供养。

神前供果能吃吗?

上供的水果是可以吃的,一者求福,二者不浪费。此外,上供水果的时间,最好选在早上,如果上午有所不便,则下午也是可以上供的。供果最好不要摆放太久,以免腐烂,从而造成浪费。

如果忘记换供果,坏掉的水果可以布施给苦难的众生,把水果切碎了去喂鸟,或者公园喂鱼,这都可以的。很多人问到底怎么算上供下施呀,这就是上供下施的一种呀。

有人认为供奉神仙的供果吃了以后可以达到消灾延寿的目的,于是在没有经过道长的允许之下,偷偷地将供果取走,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千万不要这样做,问题会很大。

三界坛前果供

仪轨讲的再多,其本质并不是设置障碍,而是明理。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有一个更实际的建议,譬如你选择供水,虽然这只是一碗水,但你要觉得这是一件大事,事先你要把碗洗得干干净净,供的时候要放置得非常非常的整齐,让自己感觉很殊胜。

因为你这样做的时候同样必须是付出,牺牲自己的能量、时间和非常宝贵的专注或虔诚。这样每一个付出或牺牲的东西都会能够让你积累功德。

但不要把这些事情看成一种义务,非得勉强自己每天都这样子去做,重点你只要知道:虔诚的供养天尊,专注的放置供品,这样也会使你的心境得以改变就可以了。

清净供养者,供养之人,无我无物。虽行供养之事,却不执着于此供养之事。如此其功德更不可思议。

大致说一下,先是老子的道家学说出现,东汉的张陵创立天师道。之后出现了(葛洪这个时期吧)楼观派。唐代出现司马承桢、李白(他可是受了符录的真正道士)、张果、鱼玄机、等一批著名道士,可以说道教在唐代发展的最好,因为皇帝自认是老子的后人嘛?

到宋代,好像没什么出名的教派,而宋末,则有南五祖和北七子,教派则有真大,正一和全真,全真到元代时,在道教中势力最大(后来并入了武当,好像是明清时)。

我记得就这些了,至于神仙体系,则不易说清,在道教中神仙太多了,按黄庭经的说法,人身上就有几千上万个神。道教的神,首推三清四帝,三清和封神演义上差不多,而玉帝就是四帝之一。其它的神太多了,有从佛教中转过来的(观音),有从人类中提升的(老子,关公),也有管生活的各方各面的(三霄娘娘,蚕神,灶神),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