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神话-纪元神话:神树降临小说

无极化生天地万物,其时间与空间原是无穷无尽,空间的总集称为「宇」;而时间的总集则称为「宙」。

为便于纪元,乃在无穷延伸的时间中,取天地循环终始为一巡,称为「元」,以「元」作为计算时间的最大单位。其下又分有「会」、「运」、「世」、「年」、「月」、「日」、「时」、「分」、「秒」等单位。

其关系如下:

(见上表)

1日 = 12时(辰)

1月 = 30日

1年 = 12月

1世 = 30年

1运 = 12世

1会 = 30运 = 10800年

1元 = 12会 = 129600年

众所周知,六十秒为一分钟;六十分钟为一小时。然而中国人原来所称的「时」乃是指「时辰」,而不是「小时」。

古人依八卦的观念,将一时辰刻划为八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刻」,约有十五分钟。所以一时辰合计为一百二十分钟。日后为与时辰有所区别,乃将西洋合六十分钟的 「Hour」称为「小时」,因此一时辰即二小时。

一日:地球自转显示着太阳的出没,因此有晨、昏、昼、夜的现象,这是最基本的单位——日。一日之中分 为十二时辰,依地支定名而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时辰。亦即合二十四小时。

一月:以月球一次盈亏,约三十日为一月。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当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经度相同时,月球的背光面向着地球,所以看不到月光,叫做合朔,定为阴历月的开始,当月球绕到距日180度时,受光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可见一轮明月,叫做望。月球由朔至望再回到朔平均约29.5日称为朔望月,此为阴历月的长度。

一年:以十二月为一年。然而月份因以月球周期为准,年的长度以太阳年为准。为使月份与季节寒暑相配合,因此加上闰月的设计。称为「阴阳合历」。农民依照这种历法进行农事,所以称为「农历」;因为缘自夏朝,所以又称为「夏历」。

积三十年为一世;积十二世为一运;积三十运为一会。

「一元」也依十二地支排列,因而有十二会。 一元结束后,接着下一元的开始,宇宙中又开创新天地。谓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因此,如果以年计算,则「一会」计有一万零八百年,如下式:

1会 = 30运

= 30(运)x12(世)x30(年)

= 10800年(见时运对照表)

「一元」即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如下式:

1元 = 12会

= 12(会)x30(运)x12(世)x30(年)

= 129600年(见时运对照表)

天地履一元会,其循环转变如下图(暂缺):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两仪:子至巳,为六阳;午至亥,为六阴。

天地万物生于子会,极于巳会;衰于午会,而终于亥会。这是阴阳两仪互为消长的关系。

当阳升时,自无入有,而化生万物;在阴升时,则自有返无,万物返还无极,如此循环不已。

四相:天地循环分「四古」:

太古、上古、中古、下古。

亥、子、丑三会为太古,是天地之「分」。

寅、卯、辰三会为上古,是天地之「化」。

巳、午、未三会为中古,是天地之「关」。

申、酉、戌三会为下古,是天地之「合」。

自太极生阴阳两仪,天地为两仪之大者。天地间的万物无一不是两仪所生,无一不是负阴抱阳,四象变通,八卦成形。

如一日之中,自子时到午时谓之上午,为阳;从午时到子时谓之下午,为阴。其中又分晨、午、夕、夜,为一日之四象。

又如一年中,自冬至后的春生、夏长为阳;夏至后的秋收、冬藏为阴。而春、夏、秋、冬即为一年之四象。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一元会数尽,天地结束,大混沌以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子会再开天,丑会再辟地,寅会再生人,又开创新纪元。如此周期性之循环,乃是宇宙间自然规律的功能。

而今正是午未交替,为天地之关,如四季之末三秋,如一日之夕阳黄昏……

中国神话人物架构

简单说一个是根据黄帝诞生为起始年,一个是以西方耶稣诞生为起始年

详情参见以下

关于黄帝纪年法,现行通说是,以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轩辕氏统一中原地区(即“华夏”)后当政即位年(有的称为“黄帝诞生年”)作为元年起始的。关于黄帝纪年法最早的提法始于晚清经学大师刘师培之手,1903年他发表《黄帝纪年论》一文,曰“黄帝者,汉族之黄帝也,以之纪年,可以发汉族民族之感觉”,因此,“国人苟欲绍继黄帝志业,自应择善而从,师法日本以神武天皇纪年之意,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国史纪年之肇端。”[1]1905年,宋教仁鉴于当时各家说法之不一,乃参酌《皇极经世》、《通鉴辑览》诸书,考定黄帝即位元年为癸亥年,距1905乙巳年4603年。[2] 1912年初,就任临时大总统,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旦。”[3]随后不久,黄帝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而干支纪年法则是由“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和“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轮换组合而成,并以此划分和确立黄帝纪年之年、月、日所对应的天干地支码号和一年四季共二十四节气。其中,天干十年一轮回,地支十二年一轮回,干支纪年法从甲子年开始,终于癸亥年,前后六十年一轮回。据现行通说,黄帝元年或为甲子年[4],或为癸亥年,较公元元年早2698年。笔者赞同黄帝元年为第一个甲子年之说,它更能与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相对应。由此推算,公元元年为黄帝纪年2698年,对应的干支纪年为辛酉年,公元2008年为黄帝纪年4705年,对应的干支纪年正是戊子年。

黄帝纪元 元年 ←→ 公元前 2697年

黄帝纪元 2年 ←→ 公元前 2696年

黄帝纪元 3年 ←→ 公元前 2695年

黄帝纪元 2697年 ←→ 公元前 1年

黄帝纪元 2698年 ←→ 公元 1年

黄帝纪元 2699年 ←→ 公元 2年

黄帝纪元 2700年 ←→ 公元 3年

黄帝纪元 4608年 ←→ 公元 1911年

黄帝纪元 4609年 ←→ 公元 1912年

黄帝纪元 4610年 ←→ 公元 1913年

黄帝纪元 4697年 ←→ 公元 2000年

黄帝纪元 4698年 ←→ 公元 2001年

黄帝纪元 4699年 ←→ 公元 2002年

黄帝纪元 4700年 ←→ 公元 2003年

黄帝纪元 4701年 ←→ 公元 2004年

黄帝纪元 4702年 ←→ 公元 2005年

黄帝纪元 4703年 ←→ 公元 2006年

黄帝纪元 4704年 ←→ 公元 2007年

黄帝纪元 4705年 ←→ 公元 2008年

黄帝纪元 4706年 ←→ 公元 2009年以下是计算黄帝纪元的两个公式。由于公元纪年的“公元前1年”和“公元1年”之间没有“公元0年”,所以,导致公元前的计算不同于公元后的计算:黄帝纪年=2698-公元前纪年

黄帝纪年=公元纪年+2697另外我建议,用符号大写字母“H”表示黄帝纪元,用大写字母“S”表示黄帝纪元前。为什么呢?因为“H”既代表“黄帝”的“黄”,又代表“华夏”的“华”,而“S”则代表“神话传说”时代。一般情况下,黄帝纪元可以省略“H”。最后教一下如何快速知道某年的干支纪年。用1到10分别代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用1到12分别代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然后用年份除以10取余,余数对应相应天干;再用年份除以12,余数对应相应地支。如黄帝4705年,用4705除以10,余数为5,对应“戊”,再用4705除以12,余数为1,对应“子”,则黄帝4705年为戊子年。

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 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不过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法。除此之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另外,还有伊斯兰教纪元、佛教纪元、犹太教纪元以及希腊纪元、日本纪元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公元和西元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神话始自盘古开天辟地,而后好长时间的断片,之后女娲捏土造人。之后就是山海经的蛮荒时代,此时有着大量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与此同时黄帝蚩尤之争。这个洪荒时期的神话史延续到了大禹治水才算进入了新的篇章。

也就是说,中国神话的开始是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时期应该算是太古时期。这个时期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断片。

之后自从女娲捏土造人到山海经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为一个纪元,算是上古时期。这个时期的神话大多以神为主,很少涉及人。唯一同期发展的人类记载就是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可以说黄帝的神话故事算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过度衔接吧。

女娲炼石补天之后,大禹治水建立夏朝,将天下规划为九州,铸九州鼎。此后的神话开始与人交集并喷发出华夏两河流域的文明开始。如夏历(今称农历,已经延续数千年)、连山归藏周易三本奇书(今仅剩下周易流传)、河图洛书等。这个时期的神话包括到后期朝代更替所产生的,如封神(仔细来说,这个是演绎小说,不能算是神话,具体成书时间应该是在明朝,此前应该没有类似故事的流传)。这个时期具体定位到哪个时间断很不好说,其中包括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道德李耳、儒家孔子(这些古时候的大圣人史记里都说是父母与龙或者神的结合而生)。其延续到汉初张良与黄石公的典故、三国时期南华老仙等(南华、于吉、左慈等三国志并无详细记载,三国演义说的不算数,只能说是民间传说),再到后来的《搜神记》成书。基本上定义就到此结束了这个时期。

此后的神话故事基本上也就是剩下一些民间传说,如孟姜女哭长城、白蛇等。这个后神话时期并没有太多神话故事的延续,大多只是一些流传出来的故事罢了。所以神话故事的时间应该是算到了《搜神记》成书就算结束了。

欧洲古代如何纪年?就比如中国是年号加数字。

是同一个意思,没有区别。

1、公元,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2、公元的别称:基督纪年、西元、格里高利历。

3、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4、现行西历即格里历,又译国瑞历、额我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称西元。

扩展资料: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当前通行的公元纪年,原称基督纪年。其实,耶稣仅是个传说人物。但基督教兴起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之后,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罗马天主教修道院院长狄奥尼修斯·埃克西久斯提出以基督耶稣诞生之年为纪元。据他推算耶稣在当时的532年前诞生,因此下一年就定为基督诞生后533年。

狄奥尼修斯的推算是十分武断的,只不过532这个数字对推算复活节十分方便。由于春分、月圆和星期日这三个条件必备,而儒略历规定隔4年日期完全相同,又每隔7星期序数与日期相同,而每隔19年月相变化与日期相同,求算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532,即每隔532年复活节为同一日。

在西亚地区,古代巴比伦王国使用纳波纳沙尔纪年,又称巴比伦纪年,是以第四王朝国王纳波纳沙尔登基的公元前747年为纪元。记述古代东方、希腊史常用此纪年。

古代希腊曾使用希腊纪年,以公元前5598年为纪元,它来自所谓的世界创始的神话。

古代罗马兴起之后,占有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通行罗马纪年,以创建罗马城的公元前753年为纪元。

目前通行的公元纪年

公元,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中,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B.C.)。但是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 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的说法。

西元纪年在八世纪以后才被西欧基督教国家应用。即使教皇也一直是用在位期间为纪年记录文件的。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纪的时候,西元的概念才普及。而西元成为世界主流也是欧洲殖民的结果,同时也传播了格里历,成为国际通行的纪年标准。

古代希腊曾使用希腊纪年,以公元前5598年为纪元,它来自所谓的世界创始的神话。

古代罗马兴起之后,占有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通行罗马纪年,以创建罗马城的公元前753年为纪元。